过刊目录

  • 2016年, 第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4-16
      

    历史
    法律
  • 全选
    |
    历史
  • 历史
    郭院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乾隆帝统一新疆后,撰写了《开惑论》。依据史料,《开惑论》中所谓“浮议”有确切史实,乾隆帝此文不仅是对用兵新疆否决意见的一次总反驳,还体现了对治道的拓展。乾隆帝站在正义的高度,表明自己能够建立超迈祖上功绩的原因在于“天眷”。乾隆帝《开惑论》不仅掌握了话语权,而且颠覆了历史上士人对开疆拓土的批评。乾隆帝一方面重视史实的叙述,一方面强调思想的阐述,这样就突破了赋的外在形式特点,造成《开惑论》有别于传统的赋体。乾隆帝通过《开惑论》,重新建构并维系了中国疆域观与多民族国家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惑论》确实起到了祛疑与开惑的作用。
  • 法律
  • 法律
    韩冠群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韩侂胄是南宋政治史上的重要人物。考察韩侂胄成功上台并维持专权的具体方式,发现宁宗对韩侂胄一以贯之的信任与倚重是韩侂胄专权形成的首要原因。开禧元年(1205)七月之前,韩侂胄没有担任实职差遣,却每日宣押进入宫中,辅佐宁宗处理朝政。他主要通过控制御笔下发的通道、利用台谏官言论等手段实现一己之私。担任平章军国事之后,他成为实权宰相,主要利用独班奏事、留身独对等既有制度,获得更多面见宁宗的机会,借机影响宁宗的决策,变私意为君命。就韩侂胄的个人经历而言,与其称之为权相,不如称之为权臣更为合适。
  • 法律
    牛明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科举搜检制度主要用于防范“怀挟”作弊,是在继承前代特别是元制的基础上,根据明代具体情况而设置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乡、会试搜检官及军士的简拔、搜检方式及对作弊者的惩治等;该制对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制度滞后和执法不严等弊端。
  • 法律
    黄令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对于学生的游行罢课行为,北平教授的意见出现了严重分歧。有些教授担任学校高级职员,即“政府派”,主张抗日应该由政府来主持,学生为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应该安心读书,修养成才,以备将来救国之用。“政府派”极力劝阻学生们上街游行,在学生实行总罢课后,千方百计劝导学生复课。与之相对立的是,左翼教授认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应当得到发扬,他们甚至还组织参与了学生们的游行示威运动。教授们的意见分歧与当时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对立息息相关。
  • 法律
    王公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期间,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沈同在归国后的第一时间进行了前线士兵的营养调查和改良工作。在研究中,沈同发现维生素缺乏等因素导致中国军士存在一系列营养问题和病症。在康奈尔大学就读的许鹏程等中国留学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掀起了向中国前方捐赠维生素的活动。康奈尔师生所捐赠的维生素,一方面使前线军士和后方民众因维生素缺乏而导致的疾病得到了一定治疗;更重要的是,这些维生素被用于中国战时的相关研究,沈同等科学家因此发现并掌握了结晶维生素替代品的生产方法。以上过程表明,战时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在服务战场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学的发展。此外,其所特有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也被西方科学家关注和重视。
  • 法律
    易小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两汉宗室文人大多数没有籍贯记载。确定他们的籍贯,需要结合其世系、排行、生年、生地和婚龄等情况进行专门考证。但目前几部代表性的著作只是按照从开国皇帝原籍、从京师或从诸侯王封国这三种方式推断。这三种做法是否符合史实,需要结合这些宗室文人的世系、排行及生平事迹进行考辨。
  • 法律
    曾贤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叶燮《原诗》具有精湛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过程,他以杜甫为中国诗歌史的顶峰,梳理了诗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艺术成就、人品胸怀、诗史地位等方面对杜诗作了精微的阐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批评方法包孕着传统诗学向现代转向的讯息。
  • 法律
    王见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诗学观来看,朱熹融诗教于诗情,笃实守正,而陆九渊倡扬诗学个性,宽容新变,这与心性论的二元、一元划分不无关联;在以诗论道的层面,朱陆论学诗的内容则直接反映了读书穷理与务立本心的工夫论鸿沟。此外,朱陆诗歌美学对于儒家理想典范人格的推崇重点不同,也显示出朱陆德性践履思想的差异。
  • 法律
    张明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清初文会兴盛,园林和幕府是举行文会的重要场所,也是骈文展开的空间依托。园林雅集与幕府集会有力地推动了清初骈文创作的繁荣,而某些园林更直接成为骈文创作的对象。清初其他文会活动以诗词唱和为主,但举办活动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骈文、骈启、骈序、骈记、骈体书信等主要文类都有表现。园林雅集、幕府集会、其他文会等文事活动催生大量骈文作品,这些作品在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具有开创性,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使清初骈文承晚明渐兴之势而振起之,为清代中叶骈文全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骈文史上具有承启意义。
  • 法律
    艾立中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932-1937年、 1945-1949年,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有关机构依据戏曲审查章程和法规对北平市的戏院、剧社、戏曲学校所排演的剧目进行严格审查,审核戏曲学校的改良方案,提高了剧社的准入条件,并调查剧社成员和经费等。其首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国民党的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对戏曲的审查束缚了戏曲的编演自由,但也禁演了一批低俗、迷信和带有色情内容的剧目,催生了不少富有民族精神的新戏,推动了戏曲的改良。
  • 法律
    郑善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大部分知识分子避乱南下,但也有人选择了艰苦备尝的留守。在民族大义与自身生存的双重压力下,这一留守群体在出处去就上的犹豫和徘徊、个人情感上的愤懑与自谴、交际方式上的谨慎与敏感、生存著述上的困窘与抵抗,皆呈现出了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场景。作为留守者,特别是被视为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又遭受了比普通民众更为严格的道德评判。战后,这一群体甘于沉默的心态和不被理解的苦痛使他们对这段经历多避而不谈。
  • 法律
    刘素桂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本弃老传说“姨舍山”的故事从口承文艺到文学创作,以其神秘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日本文学中横亘古今的母题。根据日本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文献记载,对“姨舍山”的类型、起源、演变、社会传承思想等进行梳理总结,发现日本的“姨舍山”本质上是一个促使人们敬老爱老的传说。这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也暗合了当今老龄化社会科学对待老年群体的人性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 法律
    黄启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法家学说的反噬现象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但是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里,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受到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憾事。最近张祥龙教授就这个问题做出了新颖独到的分析,同时也开启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的视域。以此为基础,通过剖析法家理论对君主素质的要求、法家在现实政治中的遭遇,以及法家学说的内在矛盾,希望进一步揭示法家学说反噬现象的必然性。
  • 法律
    陈亚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列奥·施特劳斯著作的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增强,乃至今日,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独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人们曾一度把他看作是一位解释政治哲学传统经典的优秀阐释家,但是,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把他看作是一位凭借自己的哲学思想成名的政治哲人。施特劳斯通过对西方传统经典的解释发现:“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最好的政制需要政治哲学,却承担不起对政治哲人的认可,这是政治生活的根本困惑。为了克服这种政治哲学的悖论,施特劳斯提出运用“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相结合的写作艺术作为政治哲学的根本任务,此中的微言大义破解了“哲学”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千年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