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教育
  • 教育
    宋立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西方教育史上,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伟大的教师形象,对后世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善于倾听的教师,有值得称道的教学倾听实践。从倾听目的、倾听态度、与言说者之间的关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四个维度,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典型教学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比较与分析,有助于深入思考当今教学倾听的若干问题,从中获得重要启示。
  • 教育
    李薇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孔子之前时代教育关系的成立来源于行政命令或家族办学,本质上是从熟人关系直接派生出来的。与之前教育形式相比较,孔子与其学生的关系最初具有陌生人性质。通过教学活动,他们最终转化为熟人性质甚至是拟亲人性质的师生关系。当拟亲人性质的师生关系出现时,容易蜕变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然而孔子与弟子之间形成的却是道义共同体,从而形成了人际关系中崭新的一伦——“师生”,奠定了古典时代师生关系伦理的基本内涵。
  • 文学
  • 文学
    陈才训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裨于举业”,梁章钜《制艺丛话》对清代官方“清真雅正”之衡文标准及“以古文为时文”的倡议予以特别强调;同时,《丛话》还以丰富的资料揭示了诸如心学、考据学等学术文化思潮对八股文的浸润;展示了明清人对八股文之存废、截搭题、命意等问题的看法,并对由八股文引发的文字狱予以特别关注,这些都透示出明清八股文的生态环境。
  • 文学
    章建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张英是桐城派的开创者之一,他的《龙眠古文初集序》是桐城派开宗立派的标志和文学纲领,他的创作落实了这一文学纲领,丰富了桐城文学的内涵。张英还是桐城派文学思想最重要的传播者。他在担任帝王之师、庶常之师和儿孙之师过程中传播了桐城文学思想,使桐城文学思想从翰林院、朝廷扩展到全国,推动了桐城派的发展与壮大。张英对桐城派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桐城派其他文人无法企及的。
  • 文学
    叶修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誓”作为一种文体,生成于原始宗教祈祷神灵的仪式。先秦“誓”体根据所用礼仪场合的不同,分为祈祷之誓、军旅之誓、会盟之誓、私人之誓、假道之誓、约剂之誓和悔过之誓等多个类型。各种“誓”体的内涵和仪式虽然不同,但其文化功能是一致的。“誓”之行为,是在神灵的监临下限制起誓主体的随意行为,建立、规范、调节人神关系、人际关系,以达到维持和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誓约行为中蕴含了丰富的契约精神,包括神灵信仰、对等原则和信用体系。
  • 文化
  • 文化
    彭保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轭式修辞的结构、符号特征和文化意蕴等进行研究发现,作为符号体系,电影和语言在修辞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语言中的生动形象、滑稽幽默等效果,同样可以通过类似的修辞手法在电影语言中获得。因此,语言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电影研究甚至电影制作所借鉴。分析、对比姜文作品《让子弹飞》中所采用的轭式修辞,可为制作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影片提供一份相当有价值的参考,对振兴国产电影事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文化
    张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女娲神话作为文化遗产在“神话主义”的逻辑下被政治性运用与重述。在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过程中,女娲的遗迹得到重建,女娲的民间信仰活动得以恢复。女娲在现代国家文化语境下获得了新身份,被重述为文化英雄和人文始祖。同时,围绕女娲神话遗产开展的庙会、旅游、公祭活动,使女娲神话重新整合为当代公共文化。
  • 哲学
  • 哲学
    马彪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圣经》对康德的影响极为深远,几乎贯穿康德思想的始终。对于早年的康德而言,《圣经》教义及其律法主要是借由敬虔教派(Pietism)通过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场合产生影响。康德虽说厌恶课堂上灌输的那种僵硬的敬虔理论,但对塑造着父母良好品性的宗教精神一直抱有好感,且终身念及此事。后期的康德宗教思想主要体现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在那里康德分别从“根本恶”、基督论(Christology)、教会学(Ecclesiology)以及末世论(Eschatology)四个维度细致阐释了他对基督教核心教义的理解,并给予了极具创发性的改造。对此问题的梳理,有助于了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是如何理解《圣经》的,进而加深后世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认知。
  • 哲学
    汪韶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郭店简《老子》仍应释读为“惊”,它本作“惊”并非误读。“宠辱”不是并列关系,不是动宾结构,不是偏义复词,不是特有概念。“宠辱”实意为宠即辱,“宠为下也”进一步说明得宠乃卑辱之事。正如“大患”是对“贵”的价值判断,“辱”“下”都是对“宠”的价值判断(“下”即“辱”),故章首两命题宜断句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郭店楚简本将“人”字断在本章章首乃误点句读。老子在此是做价值重估,从而颠覆以“宠”“贵”为上的世俗价值观。
  • 哲学
    林啸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慧能通过对此岸与彼岸距离的厘定,对依报关系与自心体、用不二的发挥,对学、修一体化的新解,对顿、渐成佛的演绎等问题,围绕往生净土的主体论、境界论、修行论、时间论等四个方面进行阐发。以佛性论为根基,从“自性清净心”下手,在禅宗“明心见性”根本前提下,汇通了此岸与彼岸、生死与涅槃的关系,将自身的解脱实践论融入其中,令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合一。慧能的“往生净土”说不仅是对道生以来的“佛性论”和“顿悟成佛”说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历史以来禅法中关于念佛观、往生观的总结与创新,这种将思辨高深的理论与务实践行的修法统一起来的致思模式,开创出修佛法而不坏世法的新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佛性”“往生”观念的内涵与外延,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 历史
  • 历史
    吴恩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朱元璋一改历代因袭前朝礼制的传统,开国之初即弃元礼不用,而另谋擘划一代礼制,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元明之际“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礼俗现状使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不仅为朱元璋的礼治宏图提供了反面借鉴,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礼治的治政作用,从而将礼治推到“国之纪纲”的政治高度,并且属意于创立一代礼制。朱元璋的制礼思路主要是因袭前代之制,稍加损益以合时宜,但元代五礼皆以“国俗”行之,带有浓厚的蒙古特色,严重偏离了历代相承的“礼统”,不堪新诞生的汉族政权袭用,构成明初礼制变革的根本原因。自元礼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种断裂,但以周汉唐宋以来的“礼统”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对元代礼失百年的一种反正,又是一种延续。
  • 历史
    沈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皇室乳母、保母属宫廷仆妇群体,是宫廷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性别视角再研究清代皇室之乳保,详细辨析乳母、保母称谓及职责的不同;阐释了皇室乳保与皇子女之间存在的稳固的亲情关系和伦理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乳保群体在宫廷中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她们充分利用这种特殊身份,突破自身的性别和阶级局限,提升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发展起以女性为核心的家族体系。在为自己家族带来“特权”的同时,乳保群体也对清代皇族的家事和国事产生一定影响。
  • 历史
    张海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清末实施司法改革以来,司法独立原则被正式引入中国。北洋政府初期,虽然政局扰攘不安、社会经济紊乱,但在一定时期内司法独立原则仍保有形式上的尊崇。而1919年冬,湖北督军王占元、省长何佩瑢藉口本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刘豫瑶徇私枉法,竟擅自委任督军署军法课长程定远暂代厅长,并派兵拘押原代理厅长陈长簇,劫夺厅印,开民国以来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联手干涉司法行政的嚆矢。由于该案性质极其恶劣,随即招致中央司法部与湖北高等审判厅的群体反击。双方围绕司法行政等问题往复申辩,最终以中央政府介入调停和司法独立原则获得重申而告结。该案中反映的各种认知冲突及各方的行为模式,折射出北洋军阀时期军政关系的多元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