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
    陈界亭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
    叶小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飞跃,就要聚合磅礴的力量。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别善于“聚”“合”的政党。中华民族要持续伟大飞跃,就要增添特殊的“核动力”。这种能够持续发展、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核动力”,来自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中国共产党由此探索出了一条与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的新路——“一带一路”。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栏
    姚桓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以及进行新的伟大实践的需要,对十九大修订党章起到了奠基和催生的作用。十九大新修订党章最大的亮点和创新之处,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党章修改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主动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既继承传统又勇于突破创新。十九大新修订党章是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规文件,将在中共历史和民族复兴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 教育
  • 教育
    张忠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各高校为了谋求资源与红利而重新整合学科,教育学学科被裁减再次引发国内学者的热议。中国教育学百年有过辉煌也有过低潮,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综合化,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转型之需要,这使得中国教育学学科及学位授权点迅速膨胀。但由于教育学的自身形象问题,教育学中国性的缺失问题,教育政策主导着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成果缺乏足够的影响力等问题,使得中国教育学面临新的生存危机。提高学位授权点标准、科学预测与均衡分布学位授权点、尊重教育学学科的师范特性、注重功利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提高教育研究的学术水准、增强教育学学科的自信力,是未来教育学的发展之路。
  • 教育
    黄庆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关系的暴力异化是对教育本性的破坏,是对原初温情而和谐的教育关系的逆反。它主要由人际关系的疏离、道德情感的怨恨及对暴力的去道德化而引起,产生的影响是降低了教育公信力,使可预期实现的教育受损。为缓解教育关系的暴力异化,实现其本真归化,应发扬教育的丰富性,涵养教育的人文性,尊重教育的保守性,让教育关系中的暴力被文明教养所取代。
  • 教育
    汤二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主管部门致力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制定严格毕业要求,并将培养压力转移到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导师身上。部分导师为规避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质量风险,会对学生制定更加严格的毕业要求。在这种培养模式传导下,一些研究生因科研行为扭曲而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如“一稿多投”。以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与研究生具有行为互动的学术期刊最优化决策为切入点,分析造成研究生选择“一稿多投”的机制,探讨更具现实可行性的政策手段。
  • 历史
  • 历史
    尹传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之后,整顿摊贩成为北平新政权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摊贩群体本身有着社会复杂性,另一方面刚刚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共产党人并没有太多城市管理的经验。新成立的北平市政府,在充分发扬群众路线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方式的宣传活动,组织了新的市场管理机构,颁布和实施一系列市场法规,最终使北平的城市社会秩序逐渐好转起来,为新中国的筹建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 历史
    刘训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万历中后期,明神宗因国本之争怠于朝政。在廷臣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司礼监金忠认为自己拥有与士大夫一样辅佐君主的责任,编成《御世仁风》并试图进呈御览,体现出空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该书有意针对万历朝政治与社会情况进行编纂,对“理财”“农事”“纳谏”三个问题特为致意。通过考察金忠编纂此书的政治期许、所折射的治国理念以及对万历朝时事的观感,探讨中晚明士大夫“化宦”努力取得的回应与成就,同时也为思考晚明士人与宦官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 哲学
  • 哲学
    贾向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不可或缺论证”是当代数学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关涉数学实在论成立与否的核心论证环节。在“不可或缺论证”的争论中,奎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其立场在这场争论中处于一个关键位置。奎因哲学,特别是其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确证整体论和本体论承诺命题,构成了“不可或缺论证”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数学实在论辩护的主要理论依据。但由于奎因思想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内在矛盾,这些理论框架又同时激发着反数学实在论的发展,即奎因哲学引导着“不可或缺论证”正反双方的逻辑发展路径。
  • 文学
  • 文学
    元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文献记载看,古代白犬书写的意义指向比较复杂,总体来看表现为两大文化功能:一是用以祈福辟邪;二是象征怪异。白犬用来祈福辟邪,主要表现在祭祀祈禳、豢养以辟邪和进入药理几个方面;而象征怪异这一文化现象,先是经过汉代谶纬叙事的发挥而广泛流布,后又进入志怪小说的精怪叙事,在后世形成了谶纬叙事与精怪叙事并存的故事形态。“见白犬必有灾咎”这一言说模式得以固定下来。
  • 文学
    吕姝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清人选清诗是清代诗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常熟孙雄所著《道咸同光四朝诗史》是一部问世于清末的晚清诗歌选本。在此之前,孙雄编纂了规模更为宏大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所涉名家及诗作颇丰,这既得益于孙雄丰富的家藏及好友的帮助,也与他在报刊登载征诗启示之举有关。孙雄在《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中抛弃了雕版、铅印、石印等久已成熟的印刷方法,使用了在当时尚未普及的“钢笔版”印制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刊印速度且节约了成本。这种印刷方式,也十分符合孙雄在编纂《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中提出的“信手捏取”“未为定本”等指导思想。
  • 文学
    王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周作人评价鲁迅《阿Q正传》所用“山灵的讽刺”这一概念入手,探讨其根源,指出周作人在定义鲁迅的写作特质时,除根据他们共同的阅读范围来确定鲁迅所受影响的来源外,主要依据了自己所受的古希腊及英国文学的影响。所谓“山灵的”(Satyric)这一限定语,既包含古希腊神话人物萨提儿本身的特质,又包含古希腊特有剧种萨提儿剧的特征。周作人还挪用了泰纳《英国文学史》中对斯威夫特的评述,作为其定义鲁迅“山灵的讽刺”手法的重要参照。正因为周氏兄弟思想资源的差异,周作人对鲁迅写作技法的理解中实暗含着两处与鲁迅的分歧:一是对幽默概念的不同认知,二是尼采意义上日神与酒神精神所象征的不同个性与人生选择。
  • 文学
    刘文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评论界对“70后”作家批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历史感的匮乏,其实“70后”作家的历史感知受制于一个历史与文化上的“流动的缺口”,它对“70后”作家的写作形成了一种“表述遏制”。“70后”作家在利用各种方式填补这个缺口。在填补的过程中,“70后”作家自觉地遗忘了当下,他们的文本呈现为“活着的过去”与“死了的现在”的对峙。“70后”作家不是靠着由过去激起的情感进入了历史写作,而是因为当下的困惑进入了历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自身献祭的方式成为了历史的被驱逐者和被吞没者。人们对“70后”作家历史感匮乏的指责主要是受制于既定叙事模式的影响,我们不能盲目地判定“70后”作家是没有历史感的,他们只是喜欢把过去私有化,而不是像前辈一样公共化,他们的历史感会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
  • 影视评论
  • 影视评论
    周仲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侯孝贤的电影创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一是影片表现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由中国台湾地区延伸向中国大陆,而后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获得了开阔的视野和多样化的空间视角;二是出现了时间跨越的现象,经常在电影中将不同的时间年代进行并置,以更加灵活的多重时间视点进行艺术表达;三是以另类女性为主人公的影片明显增多,着重表现边缘女性非常规式的生活状态,揭示她们自我执着的独立人格,呈现其孤独意识和生命体验。上述变化使侯孝贤电影具备了广阔的表现范围、深度的人文关怀和自觉的文化意识,是对以往创作的发展与有益补充,但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生活质感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