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北京社会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格式规范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2-16
文学
文化
历史
哲学
全选
|
文学
Select
文学
结阈和解阈——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身份建构
肖锦龙
2017, 0(2): 4-12.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萨拉是英国当代小说家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核心人物。从解阈理论的角度解读和考察她的身份建构过程发现,萨拉的身份是在法规和混乱、结阈和解阈的交替作用中不断建构和变易的,其身份的突出特征是多元混杂。从福尔斯对萨拉形象的描绘和塑造可以看出,英国以至西方当代人对人的根本属性的理解和表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Select
文学
对抗“五四”式启蒙方案——重读冯骥才《怪世奇谈》系列小说
孟隋
2017, 0(2): 13-20.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以颇为反讽的态度重述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封建糟粕的辫子、缠足和阴阳八卦,试图以世俗精神和常识经验为依据颠覆“五四”式启蒙话语的逻辑,体现出作者拒斥理性启蒙、回归常识启蒙的心态。
Select
文学
郭小川情诗与情书的互文性解读——兼论“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的多维向度
巫洪亮
2017, 0(2): 21-29.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郭小川20世纪50-60年代的情书与情诗,既存在相似性或变异性,又存在内在的互补性或差异性。对其情诗与情书的“互文性”分析,可以有效观察“当代诗歌”正副文本之间内在的复杂关联,拓宽诗歌“正文本”的阐释空间。由此出发,可以从副文本资料的分类梳理、价值重估与问题探究等多重维度入手,反思“当代诗歌”演进进程中的独异现象与复杂问题,推动“当代诗歌”研究在新的向度上再出发。
Select
文学
“效体”诗原论
叶汝骏
2017, 0(2): 30-39.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题或诗序出现“效某某体”等显性标志的诗歌可以称作“效体”诗。“效体”诗生成于六朝,并在此期确立了三种创作范式。其发展大致伴随着古人对“体”的内涵的认识变化,总的趋向是从效法体貌、风格,逐渐转向效法体裁、形式。诗歌典范的确立、诗人创作动机的多元、诗坛宗尚和复古风潮的驱使,都是促使“效体”诗产生和兴盛的原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创作传统,“效体”诗的意义与价值需要平议。
Select
文学
元代文人与歌妓交往述论——以夏庭芝《青楼集》为中心
陈琳琳
2017, 0(2): 40-53.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夏庭芝的《青楼集》记载了元代文人与歌妓的大量交往事迹,为探讨元代文人与歌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青楼集》可知,在元代,无论名公显宦还是浪子文人,都与歌妓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既带动了元曲多样化艺术风貌的形成,又促进了歌妓表演艺术与文学修养的精进,对元曲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与此同时,《青楼集》独特的书写姿态,折射了以夏庭芝为代表的元代文人在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新转向,呈示出元曲在元代文人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
Select
文化
国产高票房IP电影的北美市场竞争力及文化分析
李静
2017, 0(2): 54-63.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国产IP电影在国内市场具有强大票房影响力,但在北美市场竞争力孱弱。此类影片对粉丝群体的迎合,引致大众性和消费性最大程度的扩张,对艺术性等文化质素产生极大挤压,唯利主义成为其显著特征,文化质量堪忧。在提倡文化软实力竞争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策背景之下,国产IP电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意义需要重视和强化,资本、文化与政治的撕裂应重新整合,从而降低文化安全风险,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Select
文化
探析西方文化中“五感”的等级之分——以古典和中世纪作品为例
邢锋萍
2017, 0(2): 64-71.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大量作品都涉及对“五感”的讨论,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关于五种感觉的等级划分问题。视觉和听觉是西方文化传统中公认的高级感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处于比较低级的位置,此种意识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并影响至今。具体而言,视觉和听觉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又呈现出不同特点:在古典时期,视觉在五感中毋庸置疑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在中世纪,由于基督教对传道的关注,听觉被许多神学家认为是最可靠的感觉。在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相互作用的张力下,视觉与听觉交织着共同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两种高级感觉。
历史
Select
历史
宋代“过税”减免制度
李合群
2017, 0(2): 72-80.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的“过税”,指对运输过程中货物所征之税,大概“每千钱算二十”,即百分之二的税率。而减免过税的对象,主要包括官员随行及寄运之物,流民携带之物,以及五谷、耕牛、农具等。其中对于官员、流民之物的减免过税,前者属于特权,后者则是在水旱、战乱等灾难背景下实施的,具有赈灾性质。至于五谷,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北宋时期主要是对局部区域的免过税,南宋时期主要是为了制止地方违法征税而免税。对耕牛、农具的过税减免,则具有恢复地方生产之用意。
Select
历史
明清朝鲜使者眼中的“皇都”形象
孙成旭
2017, 0(2): 81-89.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朝鲜使臣以“观光上国”为荣,十分向往使行来京,且被皇都北京的繁荣景象以及中华文物所吸引。而到清初,持有尊王攘夷之心的朝鲜使臣对清的反感达到高潮,他们眼里北京也失去了文物之都的面貌。清朝中期,随着清朝与朝鲜关系的稳定,朝鲜使臣目睹康乾盛世以及清皇帝的中华趋向,对北京的看法再度变化。北京逐渐转变为中国世界秩序中心的皇都。不过,这时的皇都形象与明代不同,是“盛世”“中华趋向”“夷俗”并存的空间,还存在着在“小中华”意识下对中华文明的衡量之处。
Select
历史
二十世纪前中期政治话语统摄下的清史研究
朱博宇
2017, 0(2): 90-99.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前中期清史研究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始终处于政治话语的统摄之下。1949年前的清史研究以1931年为界,此前的研究大体充当了新生政权统治合法性的论证工具;此后的清史研究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武器。1949年至1966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被更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新的清史研究虽然摆脱了“民族革命史观”的束缚,但又陷入“阶级革命史观”的窠臼。20世纪前中期,清史研究中的分歧、局限与转向,都与当时政治话语的变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Select
历史
物价飞涨对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影响探析——侧重第五服务团
申红利
2017, 0(2): 100-111.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939-1945年,抗战大后方的物价持续上涨。物价飞涨对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团员生活、旅费开支及所办事业等方面均产生了剧烈冲击,以致各服务团隐然有解体之虞。虽然服务团自身及国民政府教育部都采取了若干救济措施,但相较于物价暴涨的倍数,这些救济措施成效不彰,未能有效缓解服务团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但巨大的经济压力没有击垮团员,相反,团员奋发努力,勤劳任事,使服务团的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Select
历史
性别·媒体·国族——以施剑翘复仇为中心的考察
王萌萌
2017, 0(2): 112-119.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施剑翘复仇,因挑战了社会性别制度而备受关注。社会精英在感慨社会秩序被破坏的同时,更多的则是转而利用媒体重塑施剑翘形象,以满足国族危机下的现实诉求。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施剑翘努力向被塑造的形象靠拢。在此过程中,她实现了自我觉醒,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冲击了性别制度。施剑翘复仇一事表明:性别、媒体、国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在近代女性解放运动中,存在着媒体推动下的由点到面的解放模式。
哲学
Select
哲学
论晚明学人视域下的《庄子》篇章之真伪
周黄琴
2017, 0(2): 120-128.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个性凸显的晚明时期,《庄子》篇章的真伪性问题成为众多庄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一大问题。当他们面对相同篇章的《庄子》时,得出了不同结论:沈一贯、徐晓、陶崇道、陆西星等极力推崇苏轼的伪作论;孙矿、罗勉道、焦竑、王夫之等在苏轼的基础上又扩充了对其他外、杂篇的质疑;张四维对苏轼之论有所“损益”;李贽、顾起元等把外、杂篇全然判定为伪作;朱得之对内、外、杂篇皆有质疑;而叶秉敬、谭元春、潘基庆、陈治安等则对晚明的“疑庄之风”提出了批判。无疑,这些界定背后实际上蕴含了学者们不同的观念体系、意图与思考方式等。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委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