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文化
  • 文化
    聂长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性学术的生成需要以天赋、勤奋、灵感三位一体为基础,这就决定了优质学术研究者的稀缺性、学术作品自身成长的长期性、学术作品评价的公正性,学术生成规律是建立科学学术评价机制的基础。稀缺性要求学术评价机制的筛选性质,将具有学术天分和爱好的人挑选进学术队伍,没有学术天分和兴趣的人则排除出去;长期性要求不能急功近利年年考评,以三五年或更长为一个周期较为合理,优秀的学术作品需要一个如琢如磨的较长过程;公正性要求期刊的运行要规范,作者和论文要一致,论文质量和期刊档次要一致,避免平庸之作进入权威期刊而将学术庸才装扮为学术天才。
  • 教育
  • 教育
    侯晓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日、德三国英语教育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欧洲语言共同框架》的影响,但德、日两国在使用英语“能做事”方面强于中国。基于《欧洲语言共同框架》的教育理念及德、日英语教育改革举措和改革经验,对中国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不衔接、应试教育背离教育宗旨、母语与外语关系处理不当三大困境进行分析,从教育理念、语言能力培养、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条龙、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母语与外语关系、考试制度六个方面探索英语教育的改革路径,旨在汲取《欧洲语言共同框架》的精髓和有益经验,走出中国英语教育“不能做事”的困境,让英语成为利国利民的交流工具。
  • 教育
    李长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功能论社会学看来,教育共识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粘合剂,当教育共识断裂,师生冲突就发生了。师生间的教育共识分为三个层面:为社会的价值观共识规定的教育共识;分别规范着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共识;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互动中形成的教育共识。当下师生冲突之所以发生,原因就在于三个层面的教育共识都发生了断裂。教育共识的形成需要公共空间的培育,人们应以平等的身份、理性的精神参与到对教育共识的讨论中。
  • 法律
  • 法律
    刘雁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立法法》中规定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该规定是指导立法的重要原则,但是学界对于抵触的标准并没有讨论清楚。目前学界关于抵触的界定有三种观点:观点一,超出立法权限即构成抵触;观点二,与上位法具体规定相违背即为抵触;观点三,与上位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则相违背即构成抵触。学界主流对前两种观点的认可值得质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领域的立法实践,证明观点三才是抵触的真正标准。逐条列举抵触情形判定是否抵触的方法,存在例外情况,且难免挂一漏万,不宜作为判定抵触的方法应被否定,最佳方法是通过立法精神和目的来判定地方立法是否抵触。
  • 法律
    孔令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刑事简易程序虽历经改革而渐成体系,但诉讼程序简化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这与立法部门忽视审前程序简易化有直接关联。案件流转机制冗长、审批机制复杂,是耗费审前程序期限的主要因素。尽管中国已通过缩短程序期限、简化诉讼环节的方式对简易程序改革进行探索,却未能达到应有功效。而三阶段的诉讼程序划分标准,审前程序的实体化,程序倒流的频繁发生,则是降低简易程序运行效率的深层原因。为简化审前程序,西方用于改革审前程序的权利放弃模式与事由预设模式可为中国提供制度借鉴。中国可通过压缩审前程序期限、跳跃审前诉讼环节,并在审前司法实践中综合适用这两种简化方式达致诉讼程序压缩与跳跃的效果。相较于以往,这是一种新的改革思路。
  • 社会
  • 社会
    李升, 黄造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一项对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工作生活中“被歧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劳动获得较低、有拖欠工资等经历的流动人口更易感到“被歧视”;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劳动过程中难以保障的流动人口反而容易感到“被歧视”;城市生活年限越长,流动人口越容易感受到“被歧视”,与本地人交往增多并不会对“被歧视”弱化产生显著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生活中使用互联网的流动人口不易感到“被歧视”。可以看出,在当前的特大城市北京,脱离流动人口自身能力品质的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保障社会报酬非差别性获得的制度完善依然重要;另一方面,通过改善“非表层”的社会交往关系、使用大众传媒等方式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在制度完善之外解决歧视问题的重要路径。
  • 社会
    梁同贵, 高向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从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视角对影响流动人口未婚先孕的因素进行分析。关于社会阶层的研究结果显示,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与月均收入水平两因素的影响结果显著,受教育程度越高未婚先孕的比例越低,收入越高未婚先孕的比例越低。育龄妇女的户口对未婚先孕不产生显著性影响;关于社会流动的研究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婚姻的教育匹配与户口匹配对未婚先孕有着显著性影响,教育匹配的上向流动增加未婚先孕的比例,下向流动降低未婚先孕的比例。但户口匹配却显示出上向流动降低未婚先孕的比例,下向流动增加未婚先孕的比例。
  • 社会
    张明皓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焦虑是留守儿童最为日常化的情绪体验,将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置于“结构二重性”的视域下分析,可以展示其更为丰富的能动性内涵。“结构二重性”理论考察的是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具体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就是在社会结构、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以及建构自我认同的行动之间构造机制关联。不同留守圈层结构影响留守儿童不同形式日常焦虑的生成,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同时具有自反性和不断再生产特性,这使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行动具有持续性。但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正逐渐导向低层次化和个体化,需要采用反个体化的策略以重建留守儿童的生活意义系统,实现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积极建构。
  • 社会
    程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镇化背景下,村庄公共空间的消弭、土地意义的流失以及信仰缺失带来的不安定感与孤立感,促使留守农民加入家庭教会。村庄基于差序格局的传统共同体在不断分化和重构,其成员的联合生活既有基于血缘、地缘意义上的熟悉,又有共同信仰促成的熟悉。家庭教会作为村庄中的新兴共同体嵌入以土地这一共同生产方式为中心的传统共同体,两者既互相借力,也有矛盾冲突。家庭教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农民在荒漠化的村庄寻求联合生活的渴望。
  • 社会
    梁文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美国公益组织中镇仁人舍呈现出来的社区精神进行研究。社区精神的要义是服务社区。中镇仁人舍的经验表明:美国社区精神的分布并不均匀,其彰显主要借助公益组织的作用。另外,公益组织在美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并非从一开始就完善健全。这有助于反思国内在美国社区精神方面的道德想象。
  • 社会
    赖妙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以40岁为年龄起点分析从中年到老年就业参与状况,并结合“五普”数据运用队列分析方法探讨老年人口就业状况的变化轨迹。结果显示,在法定退休年龄处,人口在业比例有一个明显的下降梯度,但法定退休年龄对老年群体的就业行为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镇人口在业比例在50-60岁间明显下降,而农村人口在业比例下降则发生在60岁以后。此外,在业老年人口中超过80%为农村老年劳动力。虽然当前在农村地区并未实行退休制度,但农村养老金的发放以退休年龄为起点,因此,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需要特别关注农村老人,避免养老金的延迟发放使其陷入贫困和老无所依。
  • 社会
    李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13年全国市级有关数据,采用回归方法构建两个递进实证计量模型,考察地方财政分权、市场化对城乡低保救助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地方财政自给度和市场化水平均对低保救助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低保救助相对城市对地方财政分权和市场化的敏感度更高,科教文卫支出对低保救助支出存在非常显著的良性互动关系。建议进一步完善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相匹配的机制,提高地方财政自给度,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权责边界,提升地方市场化水平。
  • 经济
  • 经济
    倪旭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要素替代理论研究工资上涨与劳动报酬份额上升的关系,发现在不同经济状态和发展时期,提升劳动报酬份额不应单纯依赖增加工资。工资水平的上升会导致劳动相对资本要素价格提升,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与劳动报酬份额的关系依赖于要素替代弹性水平。从实证角度出发,首先使用上市企业数据测算得到要素替代弹性的数值,检验了要素替代弹性对资本相对价格与劳动报酬份额关系的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从Hicks提出的要素替代弹性概念内涵中发掘了理论模型,结合中国实证数据分析了要素替代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1年至今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整体小于1且呈增长趋势,但部分行业存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形,在此状况下提高工资水平会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因此工资上涨并不一定带动劳动报酬份额提升,只有在劳动要素以技能工人为中心、产业结构以非资本密集型为核心的情况下,工资上涨才能拉动劳动报酬份额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