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文学
  • 文学
    庞好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上帝会救助那孩子》是莫里森以美国当代现实社会问题为题材的第一部小说。她以细腻的笔触、讽刺的话语和耐人寻味的哲理反思,展示了美国妇女儿童遭受的亲情创伤、视觉创伤和司法创伤,显示出亲情异化、性情异化和身份异化造成的各种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揭示了亲情、友情等人伦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窘境和负向迁移。采用社会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从亲情创伤与亲情异化、视觉创伤与性情异化、司法创伤与身份异化三方面探析美国社会的儿童创伤与心灵扭曲问题,表明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关注点已经从黑人种族问题转向了更为深刻的人类共性问题。
  • 文学
    郭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以老哈蒙三份遗嘱出现的先后次序为主线,展开由哈蒙遗产继承权所引发的“报恩”叙事的“正向→反向→正向”运动,召唤读者对其间善恶力量的较量做出价值评判,同时引导对小说中另一隐性“报恩”叙事的结局做出预测,以批判英国济贫教育体制及国民思想中的利己主义倾向。
  • 文学
    彭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刘亮程的《凿空》以地处南疆的阿不旦村为原点,从具有神圣意味的“麻扎”切入,在展现新疆日常生活的同时书写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信仰和伊斯兰文明。作品使用“凿空”作为标题,意在重新观察和探讨今日南疆的现状,勾勒出该地区所面临的经济、文化、民族认同等多方面的冲击。其有关动物的大量书写反映了阿不旦村人由现代性所引发的焦虑感及作者对现代性的深切反思。《凿空》用悠长舒缓的抒情性文字,开启诸多严肃而沉重的话题,同时也开拓出边疆乡土叙事的新领域。
  • 文学
    李小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袁枚的《子不语》从袁氏自刻本到清末刊本均标名为《新齐谐》,但从民国至今却均以《子不语》为名。据袁枚序云因元人有同名之书而改,但文献资料至今无确切依据。据袁枚之诗推测,他或曾欲以《续夷坚志》名其书,晚年仓促刊行时因元好问有《续夷坚志》一书而再改为《新齐谐》。上举三种书名均袭用了古代神怪的典故,当与《聊斋志异》高珩序有关。事实上,“子不语”一名并未被袁枚完全摒弃,它在袁氏自刻本的版心中仍被保留着。而后世的接受重新为此书选择了“子不语”之名,是因为这个命名既新颖别致、辨识度高,也符合袁枚为文的风格;既以“语”为体制性后缀与此书文体相适应,也更能概括此书的主要特色。
  • 文学
    李曙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吴兰修是嘉、道时期岭南词坛的代表人物。其所著《桐花阁词》备受赞誉。就内容而言,这部词集是其羁旅人生的心灵记录,具体表现为对浮生如梦的哀婉之叹,对爱情、友情的渴望珍重,对归隐故园的热烈向往。就艺术而言,吴兰修的词具有情感真挚、表意婉曲、语言清丽的特色。同时,吴兰修词不拘一格,转益多师,出唐入宋,体现出重情的特质和清真婉丽的风格。吴兰修可以说是嘉、道以后岭南词坛的报春花和拓荒牛。
  • 文学
    韩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朝鲜王朝多次向日本派出通信使团,朝鲜通信使团成员与日本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其中又以18世纪最为突出。朝日文人的交流可从“文会”与“文战”两个方面来看。具体来说,朝日文人展开“文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文趣”与“收集资讯”,而对“中华文化”与“自身文化”、“性理学”与“古学”的不同看法,则是双方进行“文战”的诱因。到了18世纪后期,日本文人认同与提高日本文化地位的意识不断高涨,也激发了日本文人与朝鲜文人展开文战的底气。
  • 历史
  • 历史
    张天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刘济墓的发掘将唐史学界的目光聚焦于幽州。唐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的“最务恭顺”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刘济的“恭顺”只是确认了幽州镇对唐廷的臣属关系,尚未触及到幽州镇以及节度使的基本利益,但其背后包含了贞元时期唐廷和藩镇之间的良性互动;刘济之死的原因之一可能在于唐廷与幽州之间良好关系的破坏。唐宪宗即位以来,唐廷步步收紧的削藩政策让刘济失去了对谣言进行冷静思考、做出正确判断的空间。归根结底,“河朔故事”才是刘济对唐廷“最务恭顺”的基本前提。
  • 历史
    张乐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曾国藩家族成员作为曾子后裔,一直以捍卫儒学正道为己任,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基督教却逐渐嵌入以儒学为治家之本的曾国藩家族。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纷繁复杂,人心陷溺,曾国藩家族出现了第一批基督徒成员,此种现象也暗示了曾国藩家族的“基督化”趋势。他们为了国家昌盛,谋求当时社会问题之解决,秉持基督教救国论,以基督教作为其救国之手段。此外,他们还利用自身扎实的儒学背景,践行儒耶互补,并有部分成员将佛教信仰亦带入自己的生活之中,使得曾国藩家族内部出现儒释耶三教合流与互补的现象。此举既是基督教本色化的表征,更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范性尝试。
  • 历史
    蒋东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评骘话语是清初士林观照贰臣气节问题的常态化表达方式。在理学主导的明清社会,关于贰臣问题的评骘话语表达难以悖离君臣伦理的总体规范,但并非是对伦理规范毫无参差地亦步亦趋,而是存在一定幅度的弹性空间。从不同视阈来看,话语弹性空间表现为士人情感与情绪的不同趋向性空间、评骘尺度把握的游移性空间以及话语载体在文本风格上的夸饰性空间。弹性空间的形成,从细节来看,有评骘者自身的种种动因,从根本来看,道德话语权的等差格局是其内在支撑。
  • 法律
  • 法律
    祝沁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包含国家对个人账户资金的筹集权、公民对个人账户资金的所有权、公民基本养老金的申领权。这三项权利共同构成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筹集权为公权属性,所有权为私权属性,申领权兼有公权和私权属性。三项权利的属性在现行法律制度中尚未明确,致使中国对三项权利的保护呈现不力状态。在筹集权的保护上,需增设公民未按规定缴纳个人账户资金的法律责任、统一个人账户资金的筹集部门、规范社会保险争议的救济时效;在所有权的保护上,需增强个人账户基金的信息透明度、增设个人账户基金为信托财产;在申领权的保护上,需建立选择性申领基本养老金制度、延长行政给付的请求时效。
  • 法律
    满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行刑法中的死刑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剥夺生命”,而是一个概念集合,需要在不同条文规范中具体理解。在该种“死刑”规范体系中,中国死刑的适用应当遵循相应的进出分流机制,从而体系性地控制死刑的司法适用,实现罪刑均衡。基于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目标共识,《刑法》第48条第1款中的“罪行极其严重”与“必须立即执行”应当分别是限制广义死刑与死刑立即执行的规范依据。“罪行极其严重”的解释,应当强调“罪行”是分则条款中的罪状表述、不包含人身危险性因素,且“极其严重”必须明确可辨;“必须立即执行”的解释,则应围绕人身危险性因素展开,主要通过罪前与罪后情节评估行为人的再犯可能性。
  • 法律
    毕洪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差别,民法学界认为二者在性质上分别是“不平等”与“平等”的,而以平衡论为代表的行政法学则认为行政法律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在总体上应该是平衡的。这种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从描述层面向规范层面的跃进,《民法通则》关于平等主体的规定应该是描述性质的,旨在解决调整对象的问题,而不应以此作为法律关系性质应然的判断标准。行政法与民法之分所强调的命令服从关系,其背后的理由只是职权法定与意思自治的差别。这种差别应该在现代法治国家的背景下理解,而不应将命令服从的性质夸大为等同于行政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