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历史
  • 历史
    王开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圆明园惨遭焚毁的原因,史学界历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的“中国奸民焚掠说”,不但有些外国侵略者持此观点,一些清代的学者文人也有这一方面的记载,但并未得到历史学者认同。然而近年,不断有人撰文,特别是网上的许多文章,多将圆明园的焚毁完全归咎于中国的奸民。经过爬梳相关史料,认为需要明确:所谓圆明园为中国奸民焚掠的说法是错误的,必须厘清事实,修正错误,以正视听。
  • 历史
    孙立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东汉末年,许劭、许靖兄弟在汝南主持的“月旦评”轰动一时,它是在政治昏暗和士人清议之风盛行的背景下形成的集会评议活动。评议对象包括各个阶层的人士,以激浊扬清为目的。“月旦评”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此外名士身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评论效果的精准对时人的折服、汉末仰慕名士的浓重风习,都对其有促成作用。因汉末人伦臧否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党派矛盾,冒充名士的沽名钓誉之徒也多有存在,故会招致一些地方豪强的抵制。客观看,“月旦评”在世风日下之时的正义呼声及对大量人才的发掘,自有其历史价值所在。虽然许氏兄弟关系不协,自身也有缺陷,但不能据此完全否定“月旦评”及二人厉行荐举人才的功绩。
  • 历史
    郭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唐代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高祖武德年间,真正具有教育性质的书院实源于山林寺院。唐五代书院主要由地方士人和地方家族创办,表明中唐以降地方士人和地方家族具备了掌握教育资源的能力进而有了获得政治地位的可能。地方士人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已经异军突起,这正好折射出唐五代时期士从世家大族向地方士人转型的特征。习业书院的士人习古文读经典又不限于章句,自觉阐发儒经精义以求救世治乱,这既凸显了儒家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强烈的拯时淑世精神,也说明崛起于书院的地方士人受到了当时儒学复兴这一时代新风气的影响。
  • 历史
    赫兆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按礼制,“太祖”是追封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与其他庙号相比享有独尊地位。刘宋孝武帝改崇其父文帝“太祖”庙号的行为既不符合武帝与文帝的客观地位和历史功绩,也违背了礼制。孝武帝此举正体现了他的正统焦虑心态,这种心态与他夺取皇位的过程直接相关。即位之后,为消除正统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孝武帝以改崇文帝庙号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极力标榜孝道来建构皇位传承的正统性。
  • 历史
    孙邦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938年4月,在原北平师范大学校址和原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校址,日伪政权先后建立“国立北京师范学院”和“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1941年11月,又将两校合并改组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伪政权创办该教育机构的直接目标是为沦陷区中等学校培养所需师资,实质上是把日本殖民主义思想与中国封建文化结合起来对中国沦陷区人民实施奴化教育。其奴化教育既标注在学校办学的宗旨上,也体现在课堂内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师生被特务严密监视,校园如同一座人间地狱。在此恶劣环境里,选择继续在伪校执教的教师,大多数不得不“忍辱含诟”,但仍有少数教师进行秘密抗日。多数学生在沉默中“容忍吞声”,埋头于书本求知,一部分学生则转往后方,一部分学生则对奴化教育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虽然奴化教育活动及其当事人都已成为历史,但故事为什么发生与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永远值得深思。
  • 历史
    贺金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938年初,由汉奸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主持组建起来的伪北京大学成立。在近8年的办学过程中,伪北大的教授群体来源较为复杂。多数教授是抗战期间滞留在北平的学人,也有一些是由外地的大学教员或工厂技术人员来充任,甚至还有一些直接是由日本军方调配而来。虽然多数教授加入伪北大阵营是为生活所迫,但也确有少数学人抛弃了民族气节心甘情愿依附敌伪政权而加入其中。内迁至后方的学界中人对伪北大教授群体的反应两极,他们多坚持民族大义而对之颇有反感之意,但对那些确因生活所迫而进入伪北大服务者,也表示出了相当大的同情。
  • 哲学
  • 哲学
    汪韶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句法、语序、义理等角度看,它本《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都要优于郭店楚简版。《周礼》“六德”说早就将圣知仁义并提,故老子具备提出这类主张的时代条件。这种思想与其他章节没有任何矛盾,相反,它是“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必然要求。楚简版“三绝三弃”应是摘抄者改动的结果,其原因可能是想在同为教材的儒道思想材料之间做一调和,也可能是未能吃透老子思想而妄改。
  • 哲学
    孙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心性论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从《尚书》《礼记》到《孟子》中的心性论中凸显的是道德的形而上本体论,强调的是人如何通过外在的道德实践来明心见性、尽性而知天。从《孔子家语》、郭店楚简到《荀子》的心性论思想则体现了早期儒家质朴自然的心性观,而人如何通过外在的学习和实践来教化引导自身的性情,就成为这一思想发展路线的特点。早期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于早期儒家思想的理解也不能完全偏于一极而忽略其他方面。
  • 哲学
    车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共通感是对于形式的追求的一种质料性情感。审美愉悦感产生于想象力与知性在理性形式之内的自由和谐。崇高感的消极性方面体现在知性下的想象力综合活动无力把握对象;积极性体现在理性通过理念统摄了质料,想象力的失败也就是理性的成功。这是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抑的是知性,扬的是理性。道德感与崇高感都是在排斥质料干扰后对于理性的敬重感。敬重感作为一种理性的情感成为道德动机,引发起道德行为。美感和崇高感作为面对具体事物自然而然生发出的对于理性形式的认同感,证明了道德感触发的道德行为自上而下施行的合法性。
  • 哲学
    杜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康德哲学的确极大地推进了历史理性理论的发展,但其有关历史的学说毕竟缺乏有效基础。欧盟的困境恰好暴露出康德历史思想中最矛盾的部分。对于今天的一体化和全球化的理想来说,康德的历史构想不啻为一盏鼓舞人心的明灯,但具体实施方案方面不必拘泥于既有结论。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康德思想才是推进普遍历史的途径。
  • 文学
  • 文学
    李远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金圣叹的佛学思想以明清易代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崇尚天台宗,后期转向禅宗,他存世的文献中有诸多实例可以证明这种转关的存在。佛学思想的转关反映在文学批评上表现为:前期的金批《水浒传》重视“因缘生法”,而后期的金批《西厢记》则总体上强调“无”与“空”。转关的原因很可能与金圣叹活泼不羁的个性和明清鼎革对士人的心理创伤有关。
  • 文学
    凤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宝广林深受自由派神学思想的影响,他对基督教义持有的多元开放的态度、以基督教救国救世以求世界大同的理想,以及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工作导向,都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正在寻找新的价值皈依的老舍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宝广林在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坚执自信的态度,为求教会自立和差会之间的交涉斡旋,更让原本就对洋教态度暧昧的老舍感到同声相契。当然这并不代表老舍对宝广林的宗教观点全面服膺,宝广林和老舍之间的关系,有相互认同、彼此欣赏的思想遇合,也有彼此相左、对话互补的部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保持一种亲密合作的同人关系。
  • 文学
    郭俊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台湾乡土文学虽受大陆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端发展,但置于台湾文学场域中,关于其内涵的具体论述又与大陆乡土文学迥然不同。台湾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论想象和形构一直处于“流变”的状态中,其价值指向不断“增殖”并充满意识形态的迷思。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乡土文学论争提出的一系列议题,特别是参与者对乡土文学内涵的思考为乡土文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定的想象和观照空间。在这一特定历史境域及文化语境中形构的乡土文学概念以及由此生成的乡土意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台湾乡土文学特定的指涉和品格,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具体的创作与实践。
  • 影视评论
  • 影视评论
    周仲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故乡三部曲”赢得广泛声誉的贾樟柯,自从将镜头从家乡山西移开之后,便进入了电影创作的转型时期。尽管贾樟柯一直真诚地用影像画面传达社会变革中的中国现实,但随着故乡生活经验和素材的逐渐用尽,其电影反映社会现实的力度逐渐衰弱,艺术水准也有所下降。主题先行、段落式拼接和碎片化表达等问题,成为制约贾氏电影艺术水准提升的瓶颈。继续深入到中国大地的现实经验当中,沉潜下来积累素材,是转型时期贾樟柯电影创作突破困境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