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首都研究
  • 首都研究
    王琪延, 韦佳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96-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关于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调查数据,发现这20年居民休闲时间不平等现象与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休闲时间差异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时间越长,休闲时间越短;受教育程度越低,工作时间越短,休闲时间越长。群体间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带来时间经济价值的不同,从而导致休闲时间的不平等以及收入的不平等,而收入的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休闲时间的不平等。另外,受教育程度低群体的休闲时间主要来自于无业群体的非自愿休闲,从而拉大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休闲时间的差距。
  • 教育
  • 教育
    包万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公立高校教师取消事业编制的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教师事业编制与高校法律地位直接相关,所以解决教师编制问题的前提是明确高校的法律地位。目前,一般认为高校在法律上属于事业单位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然而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这两种认识都显示出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公立高校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借鉴境外成熟做法,引入公务法人制度,通过修法等方式确立高校的公务法人地位,这对推动包括取消教师事业编制等在内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有积极作用。
  • 教育
    高雪莲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北京市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与流动农民工家庭儿童的课余世界进行田野对比考察发现:城市父母注重以家庭、学校及培训机构三者相结合的文化逻辑方式对儿童进行"协作培养",而农民工家庭由于缺乏竞争性文化资本,只能以"散养"的方式任由子女"自然成长";乡村流动儿童受到了学校主流教育和"影子教育"的双重排斥,并在其获得的弱势教育和社会阶层固化之间构成了因果逻辑关系;"影子教育"维持和强化了城市儿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间接固化了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断裂状态;文化资本与"影子教育"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不平等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 教育
    张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的世纪》在西方被视为儿童史和家庭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书中以"儿童观念"为切入点,详细梳理了该理念在西方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兴起与变迁历程,同时对这一过程所引起的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性质的改变进行了分析。《儿童的世纪》所探讨的问题对于人们认识近代教育的产生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因其在本质上仍属于现代性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所以它始终没有逃脱"主体失语"的叙述困境。
  • 教育
    李春凯, 吴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当前中国民族教育不平等在高等教育中仍然存在,但在控制户籍身份后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少数民族内部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城乡差异远大于汉族内部;与具有农村户口的汉族相比,具有城市户口的少数民族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具有优势,且与具有城市户口的汉族没有差异,而具有农村户口的少数民族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最低。在城乡二元分割的背景下,国家以民族身份作为划分标准的高等教育倾斜政策应予以调整,需要更精准地对农村少数民族进行教育扶贫。
  • 教育
    王晓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中国教育追踪(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2013-2014学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多项二元logistic模型,分别从父母职业阶层差异、城乡差异、子女性别差异、子女数量差异四个方面,对步入重点初中与获得影子教育的机会程度进行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在重点初中的教育机会还是在影子教育机会的获得上,农民阶层家庭、非独生子女家庭均可能性最小;蓝领阶层家庭子女在获得影子教育机会上与白领阶层家庭并无太大差异,但在重点初中的教育机会上处于一定劣势;进入重点初中的性别差异未受到城乡户口的调节作用的影响,但在影子教育机会获得上,女性的教育受重视程度逐渐凸显出来,除城市重点初中外,在城市普通初中和农村地区学校中均已超过男性,且农村中的性别不平等程度更为明显。
  • 法律
  • 法律
    熊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司法谋求在"大调解"中的主导地位,是为履行政治职能、提升司法"治权"及保障部门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权力的单边治理中,由于与行政机关在资源掌控与分配上的体制性不平衡,司法主导性停留在诉求层面,司法的实践形态与其官方表达相背离。诉诸"能动司法",亦无法解决表达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的结合是当下中国司法参与社会运动式治理的根本特色。
  • 法律
    郑佳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递服务合同作为一种不同于邮寄服务合同的新型合同,理应受《合同法》等民事立法的调整。寄件人和收件人对经营快递业务企业的不履约行为,享有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是收件人作为利益第三人,只有在寄件人不行使或怠于行使请求权时,方可独立行使请求权。当出现不可抗力、寄递物品的自然性质、寄件人和收件人的过错或其他免责事由时,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无需承担违约责任。此外,在快递服务合同中,除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不履行债务之外,违约损害赔偿应遵循限额赔偿,合同当事人可以通过保价制度来排除其适用。
  • 信仰问题
  • 信仰问题
    刘昭瑞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深圳市城市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深圳市家庭教会的生长和存在形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线城市家庭教会的特点。以深圳市中心区的六个具典型意义的家庭教会为田野对象,对其成长轨迹、生存状态、主要神学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对其独特性以及教内人士的可能选择做了叙述和研究。作为新兴的一线城市,深圳市家庭教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预示着基督教的某些发展趋势,值得长期跟踪。
  • 信仰问题
    葛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潮流,然而浙东农村地区的民间佛教却呈现表象繁荣之景象,以"佛纸"为代表的信仰消费兴盛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佛纸"是经过念佛这一赋灵过程的纸钱,是民间佛教的重要宗教产品。目前,"佛纸"呈现出多样化、等级化、货币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经济阶层分化的出现,社会上层成为信仰消费的推动者和主力军,社会中层成为信仰消费的跟随者,社会下层则扮演着生产者角色,由此形成固定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宗教信仰发生异化,赋灵过程可以通过金钱买卖。正是由于佛纸在阶层间流通和买卖,建构出一个表面繁荣的宗教市场,展示出宗教表象上的兴盛状态。
  • 养老问题
  • 养老问题
    刘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老年人口与子女社会经济地位对同住安排的影响,能够在微观层次上探究代际支持的作用,寻找中国家庭制度变迁的脉络。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通过建立包含父辈特征、子女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特征的分析模型解释老年居住安排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存在与子女同住偏好样本的进一步分析中,父辈健康、子女受教育水平对农村老年人口实际居住安排有显著负向作用,而对城镇老年人口实际居住安排却没有显著作用。
  • 养老问题
    朱火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调查"(CLASS)2014年度的全国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PSM)对城乡居民养老金减少老年收入贫困、健康贫困和精神贫困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由于覆盖缺口和待遇水平较低,城乡居民养老金虽然有助于减少收入贫困,但减贫力度较小,同时对健康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影响不显著。未来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改革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养老金覆盖率,实现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口全覆盖转变;二是建立科学动态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有效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缩小与其他养老金类型的差距;三是协调养老金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服务制度之间的关系,提升养老金减少多维度贫困的整体效果。
  • 政府治理
  • 政府治理
    高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权益受损对于政府信任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性影响、传播性影响与归因性影响。权益受损的经历会使当事人的政府信任度明显下降,这是其"直接性影响"。除此之外,它还会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对相关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影响到其他权益受损者对于自身经历的归因,从而对政府信任度产生"传播性影响"与"归因性影响"。基于"中国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问卷调查(2015)"数据,利用多水平模型统计方法,上述判断得到了验证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