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稿
  • 专稿
    关成华, 张佑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40年来,志愿服务的经济价值日益显著,其测算方法也迅速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借鉴重置成本法构建出适用于中国的测算框架,以此为基础,利用大型家居调查数据,对北京市志愿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北京市2015年志愿服务的经济价值为83.77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0.36%;如果将志愿服务分为专业与普通两类,并适用不同的工资标准,经济价值则增加到116.52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0.51%,接近当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
  • 专稿
    赵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2006-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综合利用传统数量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全市和四大功能区两个空间层次对北京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动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全市而言,常住人口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但增量趋缓;分功能区来看,常住人口数量变动差异较为显著;常住人口密度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到生态涵养发展区呈递减趋势;常住人口重心相对稳定;常住人口分布离散趋势不太明显。同时探讨了北京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外来人口聚集、住房价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总体规划导向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北京调控人口空间分布的思路和对策。
  • 经济
  • 经济
    孔庆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GSS数据,以地区家庭收入中位数的75%-125%为标准估计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发现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尚未达成。依据地区样本,空间回归模型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GDP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正相关,与低收入群体比重负相关,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有希望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提高教育程度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途径,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是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途径。城镇化和FDI更有利于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能够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但效果有限。
  • 经济
    王健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外部融资约束和内部代理冲突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降低二者对创新的不利影响需要高效的资本市场和互信的股东与经理层关系,这有赖于企业充分的信息披露。利用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探究自愿性信息披露能否促进企业创新,并从声誉效应、治理效应和安全网效应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自愿性信息披露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其影响机制是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显著减轻企业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对创新的负面影响(声誉效应和治理效应),降低CEO离职业绩敏感性(安全网效应),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三种影响机制在国有企业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国有企业政策工具性和垄断性特征有关系。
  • 经济
    靳来群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分割问题仍严重影响着中国地区间资源配置效率乃至TFP。利用文中提出的测算模型及1992-2015年省级层面数据,测算结果显示:省际资源错配导致TFP年均损失9.71%,其中劳动错配导致TFP损失8.62%,资本错配导致TFP损失0.86%,劳动错配程度远高于资本错配;2003年以来劳动错配程度一直在逐年缓解,而2008年后中国资本错配程度却在逐年加重。对各省要素投入过度或不足程度的分析发现,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要素投入相对过度,而东南及环渤海地区却相对不足,尤其是劳动投入;虽然省际劳动配置效率在逐年提高,但截至2015年中西部仍相对存在50%的过多劳动投入,而东南及环渤海地区却存在着40%的缺口。
  • 社会
  • 社会
    包先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社区微治理是一个崭新的研究命题。它立足村庄的视角研究农村社区治理问题,力图建构以"微治理"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为此,在对农村社区微治理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重点从知识资源、框架、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农村社区微治理研究范式的建构。最后提出了该研究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预期,并提出了农村社区微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宏观治理只有通过微治理才能落到实处、造福民众的观点。
  • 社会
    童敏, 刘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一百年来,健康照顾社会工作(health care social work)一直以疾病管理为主导,但是注重患者自身经验的健康管理的呼声却一直没有停止过。通过对医学人类学、第二代女性主义和身体社会学的文献梳理发现,疾病与经验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医学的疾病治疗就是一种建立在疾病管理上的"专家"经验,对这种"专家"经验的过分依赖必然导致对患者自身健康经验的忽视,从而出现用疾病管理替代健康管理的现象。这一发现将有利于社会工作者重新审视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的基本定位,找回患者自身所拥有的健康经验,把健康归还给患者。
  • 社会
    袁兆宇, 高良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省某市的死亡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死亡地点分布呈现以职业地位、教育程度为基础的阶梯态势,阶位较高者更可能积极参与死亡医学化进程,而阶位较低者反而更可能回避作为健康消极结果的死亡医学化的侵袭。对阶位较低者而言,医疗可及性不足同样使他们的死亡以侵犯生命尊严的形式发生。同时,彝族等少数民族较汉族更可能死于家中,这相异于现代生物医学的死亡观念。临终文化实践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死亡医学化的阴霾,但这种可能性只发生于职工阶层。这表明人们对死亡医学化侵袭的能动因应,是以死者及其家庭拥有充分的经济和社会保障资源为先决条件的。该条件的普遍缺乏,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实现优逝善终的普遍性较低。
  • 社会
    屈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518名监狱服刑人员(包括973名本地居民和545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发现不同户籍类型服刑人员在自我报告暴力犯罪行为的频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暴力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街头亚文化的接受程度、遭受暴力犯罪侵害的经历、性别、犯罪时的年龄、家庭经济状况是服刑人员中流动人口暴力犯罪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对街头亚文化的接受程度、遭受暴力犯罪侵害的经历、家庭暴力被害经历、性别、犯罪时的年龄、住房位置是服刑人员中本地居民暴力犯罪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
  • 文化
  • 文化
    冯济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T寺为田野点,藉由人类学视角探视现代媒介进入这座汉传佛教寺院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发现寺院在面对现代媒介的问题上,交织着"取"与"舍"的双重态度,进而又曲折地作用于寺院生活图景的变迁。将这些现象置入跨文化传播的理路,则突显出释、俗两种文化在现今更为密切和多元的交往,以寺院为主体的佛教传播在当前特别表现出一种以适应"世俗化"为特征的实践过程。
  • 国际视野
  • 国际视野
    王京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美国文化遗产类国家公园的代表,国家历史公园致力于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利用。依托承载美国历史发展中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和重要地点之文化遗产,美国自1933年以来已建成50个国家历史公园,并且有4个正在建设之中。国家公园管理局依据文化遗产和国家公园两个领域的法律法规对之进行管理,并通过伙伴关系、特许经营、捐赠、志愿者等途径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经过80余年的实践,美国国家历史公园的保护功能得到巩固,研究、展示、教育、休闲等功能也不断强化,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协同。借鉴美国国家历史公园建设的经验,中国应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纳入到正在创建的国家公园体系,在建设与管理中强化公园立法、完善功能体系、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网络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