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历史
  • 历史
    龙坡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功臣配享帝王太庙是古代朝廷对朝中有功于社稷之臣的最高褒奖,配享功臣的选择也揭橥了当时朝中的政治走向。元祐年间,宋廷择富弼舍王安石、绍圣元年(1094)以王安石配享、绍圣三年(1096)罢富弼配享神宗太庙,均与朝中政局走向密切相关。北宋亡国后,徽宗九子赵构建立南宋。为收揽人心,塑造南宋政权的合法性,并为父兄开脱亡国罪责,王安石及新法成为北宋亡国的替罪羔羊,紧随而来的是王安石被罢配享神宗太庙,恢复以富弼配享的故例。但是《宋史·高宗纪》却记载为罢王安石配享,代之以司马光配享,这显然属于史官误笔所致。然而,此处误笔并非偶然,应与南宋初期崇元祐抑熙丰的政治倾向密切相关,同时这种史源性错误对后世历史书写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 历史
    滕德永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优待条件》形成于辛亥革命时期,对逊清皇室具有重要意义,是其政治特权、经济生活的重要保障。民国初年,《优待条件》遭遇危机。为了给《优待条件》提供安全保障,逊清皇室借助民国制宪之机,积极运作《优待条件》的入宪,但由于民国政局混乱,最终功败垂成。逊清皇室的努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优待条件》做了宣传,彰显了其法律地位。不过,《优待条件》入宪是一次执行的错位,面对乱局,即使入宪成功,亦不能为其提供所需的保障。
  • 文学
  • 文学
    彭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格非的《望春风》叙述江南古村儒里赵村自新中国成立前后到21世纪初的历史变迁,以村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呼应宏大的历史运动和颠覆性的社会转型变化,并引出对当代乡村发展前景的价值思考。小说用内在的情感变化与外在的乡村风景变迁来书写一部乡村死亡史,并探讨其死亡的原因,以此来反思在现代性进程中的乡村命运和由此引发的乡村命题。格非有着高度的文体自觉意识,不断探索着新的文体技巧,《望春风》用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人物列传般的结构,为现代中国乡村经验的表现开拓出新的艺术维度。
  • 文学
    赵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公馆是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产物,在时间维度中充斥了新旧矛盾以及社会历史的变迁。拨开高公馆众多的“政治学”头衔,发现巴金的叙事信仰在于真实地展现过渡家庭的现实面貌,表达社会转型时期人物矛盾、挣扎、彷徨的独特生命感受。在小说中高公馆主要由住宅区和花园组成。在公馆住宅区内部是日常的家庭政治,人际关系呈现出话语、情感交流的“荒漠化”,并直接导致了公馆悲剧的发生;而象征着“自然”“包容”的花园,则调节着公馆生活,凸显着人类进化的渴望,表达着巴金对于家庭温馨环境的憧憬,传递着人与人文明关系的和谐畅想,勾勒出理想化的社会想象。
  • 文学
    林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英剧《黑镜》揭示了人类目前的媒介化生存状况,展示了人类面临的赛博格形态,预示了人类即将进入的人—机一体时代,因而极具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它以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为后人类主义这种哲学思潮作了生动的阐释,对人类正在进入的状态既有大胆的预测,又具批判的意识,对“后人类的生存境遇”作了深刻的反思,为重视、分析和探索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开辟了极具想象力的空间。
  • 文学
    胡丽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义”是李贽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梳理李贽书信、史传、笔记、杂著中对“义”的阐述可发现:李贽“义”观念的根本属性是“义固生于心”,基本要求是“真”与“自然”,是人本心的“有激而为”。因此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中的“忠义”需从“心”上解,“忠义”与“侠义”作为李贽“义”观念的具体表现被赋予新的内涵。李贽“义”的观念是特殊的政治环境与学术背景的产物,融通了儒墨两家的思想并有所新变。
  • 文学
    吴晨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选本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兰皋明词汇选》是清初康熙元年(1662)嘉兴顾璟芳等人编选的一部专门的明词选,附有多篇序文和大量评点,构成内蕴丰富的副文本。它们与该书的选词倾向、体例等要素一道,反映了《兰皋明词汇选》尚雅重情的词学批评观,体现出明清之际词学观念调和情雅的过渡性特点。通过其与《明词综》的比较,可以重估该选本在清代词学发展中的价值。
  • 文学
    解陆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鲁应龙的《闲窗括异志》是宋末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书中对以当湖为中心的嘉兴府地区进行了集中书写。围绕着当地的民间传说与怪异故事,鲁应龙记述了式微科举世家鲁氏的家族记忆、当湖文化空间中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宋末嘉兴、海盐、华亭诸县的地方民间信仰。《闲窗括异志》嘉兴书写这一个案,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志怪小说对于地方家族、文化、信仰的独特书写方式。与同时期的方志相比,志怪小说的地方书写多是一种具象的呈现和个人化的叙述。这种具象呈现和个人化叙述更有助于我们重构当时真实的信仰、文化图景。
  • 文学
    吕冠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明天启年间唐琳校点本《韩诗外传》一部。该本系据程荣《汉魏丛书》本翻刻,是清初常熟藏书家钱兴国与曹炎递藏的善本。该本共载录了唐琳与五位晚明评点家对《韩诗外传》所作的二百五十余则评语,是明代唯一一部集评本《外传》,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些评语对《外传》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精彩的揭橥,使这部静默已久的西汉元典焕发出文学的光芒。
  • 文学
    马君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民国时期,不同文学史教科书中的《左传》书写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对《左传》性质、作者及其成书的书写上,它们观点各异甚至相互抵牾。一方面,它们对《左传》性质的书写,勾勒出民国时期文学观念的演进轨迹;另一方面,它们对《左传》作者及其成书的书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与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对《左传》研究的激活与促进,也生动还原了民国时期文学研究的“学术景观”;此外,教科书作为传播、普及知识的重要工具,它们对《左传》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的正面书写,是20世纪《左传》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使《左传》位列中国文学经典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 中国哲学
  • 中国哲学
    杨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儒释道思想呈互相融合与斗争之局面。此时朱熹对儒家礼学之建构甚为重视,认为礼为沟通人与天、行与心之必要桥梁,礼之实现为心与礼的相合。这种精神维度的相合有着宇宙论的合法性、永恒性和心性论的必然性、自觉性,因气禀存在着“圣人似的自诚明”与“圣人以外的自明诚”两种不同方式。朱熹以心与礼的相合实现了礼之内化,激活了礼的内在生命力,更以此开辟了天人合一之礼学路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西方哲学
  • 西方哲学
    段世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结束锁国状态的日本,在与西方社会的复杂交往中,不断积累着对西方的两种感情:一种是想要成为西方的欲望,一种是对西洋进行反抗的情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种双重情感最终是在西方化框架内产生的,是西方近代世界史普遍主义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普遍性中,日本京都学派的哲学家们试图寻找日本在世界史中的主体性地位。他们构建了一种“精神即文化”的世界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哲学理念作为一种精神的否定性概念,与西方的物质性历史终结概念相对立。而且,精神的否定性因素具有摆脱以普遍性为目的的西方近代思想的某种气质,是一种构建以特殊性为目的的东洋历史哲学的努力。
  • 西方哲学
    李科政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康德对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批判,他的一个主要论据是“实存”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因而从上帝的纯然概念中不能分析推导出他的实存。近50年来,以穆雷·凯特雷、J·威廉·福吉、艾伦·伍德为代表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论据提出了质疑。但是,他们的理由和论证都包含着一些错误和混淆。同时,以塞西莉亚·魏与艾伦·伍德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康德的本体论批判不能一般地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本体论证明,特别是笛卡尔与莱布尼茨的证明。这种观点割裂了康德的认识论批判和本体论批判,没有意识到前者构成了后者的一个基础,因此其结论也是完全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