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文化
  • 文化
    张青仁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节日日常化和日常节日化”是2015年中国节日的基本格局,也是当代中国节日生态的缩影。2015年,传统节日面临衰微,政府、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试图重构传统节日的内涵;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教化民众、巩固认同创设的政治性节日也呈现出娱乐、休闲的面向;亚文化群体创立了包括双11、圣诞节在内的新兴节日,但难逃商业资本的收编;基层社区民众也参与到节日体系的建设中来,各式各样的社区文化节遍布中华大地。当代中国的节日格局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国家、资本在内的多元主体生成和参与建构的结果。这一节日生态在满足民众多层次诉求、丰富中国节日构成的同时,也消磨着节日对日常生活补偿的意义功能,使其成为现代社会机械生活的组成。
  • 文化
    李俊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溺婴现象是西人观照、认识和评判中国的“热点”之一。这些观照不少具有明确的、功利式的目的论色彩,但也有部分西人带有“客观认识中国”的意图。另一方面,溺婴的隐秘性让西人的观照一直缺少确凿证据,观照中的浓重文化建构性质由此显现。这种文化建构的具体策略包括“科学”式的调查和统计,用西方话语覆盖中国话语,将问题扩大化等。而普拉特所说的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反征服”,也正是在这种“客观认识”和文化建构的并存中得以实现。
  • 影视文学
  • 影视文学
    朱兆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邻居的异化与陌生人社会的产生,是人们对现代社会人际征候的一种判断。电视剧《欢乐颂》虽然仍体现着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个体意识、功利意识与变动意识,但却重现了集体意识、非功利意识与恒久意识,由此将邻居在现代城市生活的语境中加以重构。《欢乐颂》一方面消解了现代社会对邻居异化的论断,另一方面突显了现代伦理肯定的一些价值与意义。麦金太尔、查尔斯·泰勒等思想家基于对现代性的批判而标举一种源自共同体的社群伦理,《欢乐颂》作为大众文化产品,以其对邻居异化的反抗表达了重构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诉求。不过,这种重构并不彻底,其伦理诉求也具有局限性。
  • 文学
  • 文学
    陈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万历笔记主要以“赫蹏”为书写载体,以“巾箱”“巾箧”等作为储存工具,片纸在书写空间上的有限、箱箧在分类功能上的欠缺,造成了笔记零散、杂乱的文本状貌。万历笔记的写作大多是在作者年老多病或公余闲暇时,作者消遣闲暇的心态决定了笔记自由随意的书写风格。万历笔记的记录大致可分为专录、漫录两大类别,两类笔记皆遵循一种“间断-累积”的成书模式。绝大多数笔记不分次第和类别,少量笔记虽有次第或分类,但其材料并未达成内在的统一。笔记独特的著述方式导致了其条目之间的“独立性”“无序性”等特征,并最终构成笔记与论著在著述体式上的分野。
  • 文学
    翟新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诗话类著作产生于宋代,在袁本《郡斋读书志》中,诗话被著录于小说类中间,显示出其“话”的小说特点,至姚应绩重编衢本《郡斋读书志》将其移置小说类之末,说明编者已注意到诗话著作与小说的区别。郑樵《通志·艺文略》最早将诗话移置文史类,确立了其文学评论的属性,尤袤《遂初堂书目》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同。《宋史·艺文志》则将诗话类著作分置小说类与文史类,引起后人对于诗话多种属性的讨论。查其实际,是《宋史·艺文志》因于《中兴国史艺文志》,后者采用了两种著录标准,揭示出诗话与小说的驳杂联系,也表现出宋人对于诗话属性的探讨与质疑。
  • 文学
    李曙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嘉、道以后,宗尚姜夔、张炎醇雅空灵词风的浙派逐渐占据岭南词坛主导地位。姜、张词风流播岭南,是偏远词坛对中心词坛受容的结果,而其之所以开始于此际,则和学海堂关系甚大。学海堂书院的创建与繁荣,营造了浓郁的文学氛围,培育了大批具有醇雅审美趣味的词人,为姜、张词风流播奠定了人才基础;学海堂学长雅爱姜、张,其示范效应又有力促进了姜、张词风的流播。姜、张词风流播岭南的轨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嘉、道时期,以吴兰修、仪克中为代表;道、同时期,以陈澧为代表;咸、光时期,以“粤东三家”为代表。在此过程中,岭南词坛完成了从初具浙派面目,到宗尚姜、张,再到渐有常派风味的嬗变。
  • 文学
    蔡德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刘咸炘诗学文献非常丰富,涉及多种选本、诗话等。他以钟嵘《诗品》的《风》《小雅》《楚辞》三系为据,突破门户观念,重新建构了古典诗歌史。他执着于对诗本质的探求,在对古典诗论系统的梳理和阐说基础之上,将源于《诗》教传统的“主文而谲谏”作为诗之特质。针对后世比兴衰而赋存、风衰而骚盛的现实,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以风救骚”“风骨”等救弊理论,并以系列选本和自己的创作去践行。其诗学观念受到“御变执两”的道家循环观、章学诚文史校雠之说和清代重整诗学史风气的影响。
  • 教育
  • 教育
    时广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转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态,对其学业发展造成影响。运用HLM和PSM法对PISA2015数据分析发现:转学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成就动机造成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影响日益突出,转学不应成为父母职责的推脱;适当转学可以减少教育阶层固化,促进教育公平。基于此,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可以构建家校共育生态,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担当;重视对转学学生的引导,减少转学带来的负效应;统筹政策资源,加大对薄弱、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分配制度,调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 教育
    刘天元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2014年的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研究分析了社区环境对孩子学业成就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相较于农村社区的孩子,生活在城市社区的孩子语言应用能力更强,但在数学成绩方面两者没有显著差别。社区性质显著积极地影响家长教育参与和家长教育期望,但城市社区家长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和教育期望的强烈程度都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家长;邻里关系和睦的社区,不仅孩子的学业成绩优秀,而且家长教育参与和家长教育期望程度也高。家长参与和教育期望在社区环境和学业成就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但低层次和过度家长参与会对孩子学业成绩提升产生负面效应。
  • 法律
  • 法律
    牛颖秀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民事虚假诉讼是指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虚构事实、利用诉讼程序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防治虚假诉讼的起点和关键是虚假诉讼的识别,而识别机制的核心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要求法官消极中立的辩论主义诉讼体制与要求法官积极能动识别虚假诉讼的司法政策之间存在内在紧张关系,导致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进退失据。应采用条件控制与程序控制结合的二元模式,保证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既不缺位又不滥用。具体建言是,在坚持辩论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设立识别虚假诉讼的专职法官,并引入诈害防止参加制度。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关注社会转型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关注社会转型
    吴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精英获得的二元路径理论出发,使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力图揭示参军经历对精英地位获得的影响机制以及该机制伴随市场转型所发生的变化。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与普通职业相比,参军经历总体上对管理精英职业的获得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与此同时,分世代参军模型表明这种影响伴随着市场转型而减弱并最终在改革后期消失;第二,与普通职业相比,参军经历总体上不利于获得技术精英职业,与此同时,分世代模型表明这种不利影响主要在改革开放后期的参军群体中显现;第三,参军经历对管理精英职业获得的效应通过影响党员身份获得的路径实现,但改革开放之后该路径亦有所削弱。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关注社会转型
    曹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单位社会解体后,社区治理中的维权问题逐渐凸显。基于不同的社区治理模式,可以将后单位制时代社区维权模式和行为特点分为个体为主、松散联合和集体维权三种主要类型。通过对某单位小区维权行为的个案研究,分析了集体维权模式成功的先决性条件、组织性条件、资源性条件、策略性条件、特殊性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缺点。后单位制时代,在集体维权的模式下,运用依法维权、理性维权、资源动员等行动策略时,应避免维权矛盾扩大化和过激化,这样才能确保维权效果的良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