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文学
  • 文学
    谢思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文选》五言诗中“三字脚”各种形式的调查,可以证明三字词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在右向音步规则与循环音步规则中,应采用循环音步规则对汉语诗歌进行分析。同时,在对“三字脚”节奏进行分析时应加入空拍这一因素。调查还证明,三字脚并不是所有单音节语言的普遍节奏形式,而是在汉语诗歌中特别发展起来的。
  • 文学
    赵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以来的学者多认为杜甫《一室》诗是上元年间(760、761)在成都所作,诗意是盼望早日离开蜀地、前往荆楚。通过对颈联、尾联文意的疏通,并结合杜甫晚年行动规划、在夔州时的情绪心态及夔州地形环境,可知杜甫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春至大历二年年底在夔州所作,诗的主旨是盼望早日离开夔州回归中原。
  • 文学
    林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历来论及杜诗法度时,多由“晚节渐于诗律细”衍生、阐发,释“诗律”为“诗法”,更视其为杜甫自白诗法渐工的重要依据。然做如此解,该句作为文本有机组成部分却罕有能圆融贯通整个诗篇者。杜甫惯凭赋诗、饮酒以遣兴,《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是诗人凭诗不足遣兴辄取之于酒的产物。“诗律”即“诗格”,指诗歌的格调气韵。“晚节渐于诗律细”乃谓晚年自觉诗作格调气韵渐趋衰敝,具体表现为写作频率的密集、诗歌题材的琐细、诗歌意象的衰飒。
  • 文化
  • 文化
    沈相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范式转移时代,“革命”与“危机”并存,故新旧范式之间的矛盾乃至冲突在所难免。在国学研究中,无论国学所充当的角色是信仰还是知识,都必须以稳妥的态度对待。在当今中国人文学科面临着范式转移的同时,整个知识界面临着一个更大的范式转移,即自然科学逐渐凌驾于人文科学之上。在此背景下的国学研究,要有大文化观的视野,强调自我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国学精神的汲取而非外在形式的复古,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并行而非局限于学术。唯此,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才更有实现的可能。
  • 文化
    吴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理解技术身体如何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互联网时代对身体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以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为研究框架、以“网红脸”的流行为具体研究对象,从物质身体、文化身体和技术身体三个方面对“网红脸”的诞生及流行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网红脸”追求的是镜头下符合大众审美的技术身体,它虽然与物质身体相关,其诞生却是营销背景下大众审美与信息技术的合谋。审美政治对“网红脸”的不认可,源于将身体作为物来使用的身体技术和媒介报道框架的议程设置。人们拒斥文化身体层面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网红脸”,却在物质身体上本能地倾向于“网红脸”审美,并且愿意通过技术身体实现自我与“网红脸”的整合。文化虽然无法适应新技术,技术却因为身体被理解,技术身体最终成为弥合文化与技术裂缝的中介。
  • 教育
  • 教育
    薛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起国家开始抽检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规范性是抽检的重要内容。选取2001-2018年被引频次最高的50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采用专家法对抽样论文加以评估,继而得出抽样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估结果。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高等教育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存在主体部分结构比例不协调、文献综述问题意识不突出、研究设计及方法意识差、研究的意义与问题混淆、缺乏研究伦理规范等突出问题。为此,培养单位应加强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性教育,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课程设置,强化教育研究方法训练,制定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完善博士生研究伦理教育机制。
  • 教育
    杨海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青少年创新教育项目已得到广泛开展,项目成果也获得积极宣传,但项目背后的实施困境却不被关注。以一项国家级青少年创新教育项目为例,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路径,探索出一个解释实施困境的“制度—文化—行为”模型,发现制度冲突、文化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组织行为选择是困境产生的深层原因。在制度上,教育制度和创新教育项目之间存在二元合法性冲突,前者产生的强大作用力会抵消后者作用力;在文化上,激烈的高考竞争使得科举以来的应试文化得以延续,强大的应试文化使相关群体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认同心理;在行为上,个体和组织都会依据所处的制度和文化做出基于利益的理性行为选择,同时组织的行为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此外,根据设计的“制度、文化—组织行为”二维坐标系,发现创新教育项目设想的实施情形很难存在,由当下的“现实情形”转向“理想情形”仍任重道远。
  • 法律
  • 法律
    李勤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判断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是否存在,依托于私人土地所有权的权利状态。现代财产所有权在民法学与宪法学的差异,可以转变成私人土地所有权在古代公领域和私领域的权能状态。古代私人土地所有权在私领域出现后,逐渐在法律领域制度化并呈现对抗私人的有效性,但由于国、民之间关系的依附性与仆从化而不具有对抗国家的有效性。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公领域内私人土地所有权对抗国家的无效性是主导方面,由此也可以判断“私人土地所有权”这一概念应用于古代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合理性,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古代是阙如的。私人对土地的支配不过是掌握政权者获取财富方式转变的客观结果。
  • 社会
  • 社会
    杨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价彩礼”为代表的婚姻成本已成为农民家庭的一项沉重负担。彩礼的多寡与父代对子代婚姻责任的强弱有关系。在父代强责任的地方,子女婚姻是父母的事情,他们在传统通婚圈内为子女找对象,从而强化了对本地婚的偏好,使婚姻的本地市场和全国市场并存。在“性别挤压”和本地女孩外流的双重作用下,婚姻的本地市场竞争激烈,男方家庭只有不断抬高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吸引女孩,女方则会竞相索要高额彩礼,从而共同推高了当地的婚姻成本。在父代弱责任的地方,结婚是子代自己的事情,他们一般在打工地找外地对象,从而打破了本地通婚圈,婚姻的本地市场被纳入全国市场。全国市场的选择空间相对较大,女方只能在全国平均价格上要价,因而要不起高价,也就较少出现“天价彩礼”现象。
  • 社会
    杜姣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民主选举制度并不必然带来村庄选举的强竞争。实地调研发现,村庄选举的弱竞争构成了中国绝大部分村庄选举的主导样态。城市化背景下,村庄的去精英化、村庄社会结构的碎片化、村庄公共利益与村民个体利益的弱关联化,是形成村庄选举弱竞争状态的主要原因。村庄选举的弱竞争可能造成村庄有效治理主体无法生成。为了保证村庄治理队伍的有序更替,乡镇往往通过构建制度化的后备干部遴选机制、非正式的村干部退休机制、村干部待遇提高与晋升机制对村庄选举进行干预。但这些机制又带来了村民自治消解、村级治理行政化的意外后果。因此,如何平衡乡镇干预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 京津冀一体化
  • 京津冀一体化
    徐嵩, 曾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京津冀山区由于人为扰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之气候的异常变化,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显著增大。从生态安全的视角出发,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下,借助GIS技术探索生态—灾害耦合的评价机理,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山区生态安全水平在像元尺度和分区尺度上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全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在0.30-0.56之间呈离散分布,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京津冀山区范围内按生态安全指数大小排序为:北部山区 > 东部山区 > 西部山区,山洪灾害风险的生态安全水平依次降低。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山区城乡规划的应对策略。
  • 国际视野
  • 国际视野
    刘艳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50-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随着非洲裔等有色人种在政治、经济、教育和住房等方面条件的改善,一些白人和保守主义学者开始对美国的种族关系持乐观的态度,认为美国已经进入“后种族时代”(post-racial era)。与该论调持相反的观点,系统性种族主义理论认为今天的美国与过去一样仍然是一个白人支配的压迫社会,白人对非洲裔等有色人种的支配是种族不平等的根源。该理论为美国种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范式,有助于理解美国种族主义的本质和种族关系的发展脉络。但是,该理论也受到一些质疑和批判,如陷入“黑白二元论”的窠臼,忽视了有色人种的作用,对种族关系持悲观的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