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农业现代化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农业现代化
    陈义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农场"统分结合"的土地管理实践,为讨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路径提供了参考。基于黑龙江农垦国有农场的调研发现:农场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整合化管理,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通过对农机购置量的统筹管理,实现了对市场服务的组织化供给;通过设立农技推广站、灌溉站等公共部门并在连队设立相应的管理职务,实现了对公共服务的组织化供给。黑龙江国有农场通过对种植结构的规划和对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制度化动员两种方式,实现了对分散种植户的组织化管理。
  • 北京文学研究
  • 北京文学研究
    赵冬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北岛、阎连科、徐则臣三位不同代际作家对新世纪北京的书写,是将打着个人印记的国际都市的生活游历或乡土中国、外省小城的生活经历等纳入其中。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既构成了他们的文学世界,也构成了一幅以北京为辐射中心或参照对象的"文学地图",他们的书写不仅拓展了北京文学书写的空间、主题,也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提供了一个重新省思"城与人"的契机。
  • 文学
  • 文学
    郭庆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心通"作为宋代经学的重要方法,强调学者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入及与圣贤性情的沟通。王安石新学以其不能"心通"而多受杨时等理学家的批评。王安石《诗》学基于"同风俗、一道德"的政治目的,不能从文本实际出发虚心以通《诗》,故难免穿凿强解。杨时、朱熹、杨简的读《诗》法则强调平心以"通",即通其意、通其味和通其性情,表现为"文本-意味-性情"的逐渐沉潜过程。从思想渊源上看,杨时的道南一系强调反身体验的重要性,而《中庸》的未发已发说成为他们读《诗》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之不同,杨简《诗》学则多受孟子本心论的影响,常以"思无邪"言诗,平实之余又难免偏狭的色彩。
  • 文学
    徐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除注释方法、文献考订及艺术评价外,李壁《王荆文公诗注》在评价王安石方面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王安石之变法,遭到南宋朝廷严厉清算,北宋亡国之罪亦被归咎于此;李壁从王安石变法的"本心"出发,对其忠纯为国的精神表示同情之理解。王安石之学术,理学家为争道统斥其为"异端邪说",进而全面批判王安石;李壁注虽也受理学思想影响,但却并不因此否定王安石的学术及其他。王安石之人格,南宋兴起了将其"小人化"的批评风潮;李壁则通过诗歌笺注为王安石辩诬,并高度赞誉了荆公的道德和品格。
  • 文学
    卜兴蕾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沈约《宋书》不立"文学传",李延寿以此为由,在所著《南史·文学传》中以通常被视为南齐人的丘灵鞠居首。后世对《南史·文学传》这一体例多有诟病,其中尤以四库馆臣为甚。经由考察《南史·文学传》及诸类传体例,可知李延寿的做法自有道理,后人批评有失公允。
  • 教育
  • 教育
    雷望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城市教育中家校互动日益频繁,家校关系从形式合作走向实质合作。研究发现,家校之间形成了两种类型的竞争性合作关系,一种是家庭教育需求分化与学校分类治理所形成的竞争性合作,另一种是家庭教育能力分化和学校教育管理权力分配所形成的竞争性合作。家校竞争性合作关系的形成是教育体制深化改革、城市阶层结构变迁与学校权威结构重塑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到学校的主体性和公共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塑学校在教育场域中的权威性,明确家校关系互动的规则与界限,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善治良序。
  • 教育
    苏运勋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皖西农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在家庭经济理性与教育流动的双重驱动下,隔代陪读成为农民家庭的一种教育策略。隔代陪读兼顾了农民家庭经济积累和教育再生产,比较顺利地推动了家庭现代转型。与此同时,由隔代陪读所形塑的代际居住空间的分离与代际分工合力,不仅稀释家庭内部关系的政治性,同时还凸显陪读老人的社会价值。在这种教育策略安排下,隔代陪读强化了代际关系,调整了家庭权力结构与伦理秩序,减轻了农民家庭现代转型的阵痛。
  • 社会
  • 社会
    江维国, 李立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个体特征、家庭禀赋、征地政策和社区环境为维度,对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因素-外部环境"模型进行拓展,并以此构建被征地青年颓废的LeYD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测量量表。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375名被征地青年个体行为状态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等四个变量对被征地青年颓废具有显著负影响,家庭经济地位等三个变量作用相反;非双亲家庭、纯货币补偿方式和非城镇中心安置区的被征地青年更容易颓废。要避免陷入颓废困境,需要被征地青年及其家庭、地方政府和所在社区的共同努力。
  • 社会
    李音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直播是信息时代的直接产物,也是社会泛娱乐化的突出表现之一。观看网络直播时,购买虚拟礼物对主播进行"打赏"的消费模式获得了平台用户的高度认可。"送礼"既承载着送礼者的神圣情感,也难掩相对理性的个人动机;平台主动创造虚拟维度的"社会网"空间,利用稀缺性资源调动被现实世界网络结构束缚的个体"能动性"和"反结构"需求,实现不同资本之间的有机转化;"礼物"价值和"送礼"频率不断叠加的现象背后是"文化""结构"与"资本"的共谋。
  • 法律
  • 法律
    周名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是开启中国近世社会变革和转型的时代。宋代"亲邻法"规则不断演进的过程,展现了社会变革带来的法的秩序价值与自由价值、效率价值、公平价值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华"和合"文化、"情理法"一体的司法理念对法的价值之间张力的调适和整合。宋代"亲邻法"规范的变迁既推进了田宅交易自由和效率,又维系了传统社会的家族伦理秩序,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聚合力。这一法律制度变迁蕴涵的法的价值理论、昭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法律哲理,对变革中的当代中国具有史鉴价值。
  • 法律
    李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股权众筹按照公募亦或私募的传统方式进行监管都会带来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都不恰当。需要正视的问题是,互联网的介入增加了出资人识别、理解、判断信息的难度,进而使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加剧了出资人向金融消费者的演化。因此,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角度考量股权众筹的监管实为必要。具体而言,从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方面细化平台的责任,包括:明确平台是新型商主体,股权众筹是具有特性的公募;引入金融消费者理解原则作为信息披露的正当性基础,要求平台必须遵守证券业协会规则,并由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监督规则适用;赋予平台审查融资人信息的义务,赋予金融消费者比《消法》规定期限更长的后悔权。
  • 法律
    邹玉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司法实践中,单位犯罪的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并未实现立法目的,具体表现为单位犯罪认定条件形式化、单位成员刑事责任轻缓化、定罪程序失范化。单位犯罪的制度功能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单位行为的评价不充分,抹煞了单位作为独立责任主体具有的规范意义。单位犯罪不能为单位成员犯罪替代责任,应从单位自身固有的特征重新设计评价标准。在规范层面为单位塑造独立的行为和意志,赋予单位和自然人同等的犯罪主体地位,不仅符合立法解释的精神,而且前述实践问题也能随之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