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北京社会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格式规范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16
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
历史
文学
影视评论
教育
经济
社会
全选
|
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
Select
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
革命历史主义及其限度——评柯尔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误读
吴鑫
2020, 0(1): 4-11.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柯尔施始终坚持某种“革命历史主义”,即认为革命理论必须随历史发展而改变。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处困境的反思,柯尔施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本身进行变革,从而恢复其作为指导理论对现实的效力。问题在于,柯尔施超越了革命历史主义的限度,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寻找一种“新的革命理论”。柯尔施未能找到应对危机的出路,反而在种种误读中逐渐放弃、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柯尔施方案”的失败既是其个人悲剧,也折射出历史主义自身的严重局限性。
历史
Select
历史
康有为中外比较仿洋改制的另一代表作——《光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新探
王晓秋
2020, 0(1): 12-20.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一部《光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这部运用中外比较手法鼓吹仿洋改制的代表作,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通过对该书的资料来源、成书过程及进呈时间等进行梳理考证,并对康有为撰写的序言及各表按语的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可以进一步说明康有为是如何运用中外比较作为其鼓吹救亡图存、仿洋改制、变法维新的锐利武器和理论根据的。
Select
历史
有界之外:明清崇文门征税考论
高福美
2020, 0(1): 21-31.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崇文门征税始于明初,宣德年间列入钞关;清代划为户部关。明清时期崇文门虽征商税,但并非为地方零星税收,其税额在全国税关中位居前列。清代崇文门归户部管辖,税额分别报解户部、内务府及监督留用。从差官来看,崇文门分设正、副监督,分别由户部及内务府派遣;具体经征人员则多由监督自行委任家人及亲信充任。特殊的差官体系,多重税收构成,加之京城复杂的征税现状,使得崇文门征税弊政尤为突出。
Select
历史
《汉书》为扬雄立传原因考论
沈相辉
2020, 0(1): 32-40.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学者黄承吉提出“扬雄《汉书》中不当有传”之说,张佩纶则贬斥《扬雄传》不伦不类。考察可知,二人所说皆有失偏颇。扬雄进入《汉书》与《汉书》的断限并不冲突,且符合《汉书》“非常之人”的立传标准。此外,联系《汉书》的成书过程及班氏父子的史学观点等因素,可推测《扬雄传》最早可能见于班彪《史记后传》,其后为班固《汉书》所采用。扬雄在《汉书》中受到殊遇,与班氏父子的私人情感有密切关系,亦体现了他们作为史家而兼文士的特点。
文学
Select
文学
“哈钦斯学院”时期的文学批评改革——R.S.克兰与芝加哥批评学派
梁心怡
2020, 0(1): 41-52.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文学批评专业化的关键起点。发展自芝加哥大学“哈钦斯学院”通识教育改革时期的芝加哥批评学派,在其核心人物R.S.克兰的带领下,以建立作为独立人文学科的文学批评为目标,融合实用主义哲学中的工具主义、实验主义等思想,开拓出一种具有多元视野的批评方法论体系。芝加哥批评学派与“新批评”派立身于不同的哲学传统并基于不同的人文教育视野,导致了两派在文学研究道路上的分歧。深受实证主义影响并试图建立本体论批评的“新批评”派走向了文本的封闭,而克兰的批评理论则延续了实用主义的传统,与时俱进,直面时代问题的发展。
Select
文学
流动的意象水系:鹪鹩——从张华《鹪鹩赋》说起
王芊
2020, 0(1): 53-63.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张华《鹪鹩赋》与庄子《逍遥游》中鹪鹩意象的内涵存在差异,前者重在小而无用,而后者重在独立精神。差异的根源在于此意象在先秦儒道两家的不同渊源。唐宋诗文中,鹪鹩意象在先唐用法的差异上进一步延伸出了“仕进”与“归隐”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内涵,而后者经白居易中隐思想及宋代新儒学的改造,形成了“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性的审美观照”这一新内涵。
影视评论
Select
影视评论
“痛感”叙事:新生代导演乡土影像的魔幻现实主义路径
赵轩
2020, 0(1): 64-72.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生代导演镜头中的乡土影像在打破生死界限、主观时空构形、荒诞讽喻象征以及“圣愚”式人物塑造等方面,延续着自“寻根文学”及第五代导演肇始的“魔幻现实主义”与“乡土中国”的碰撞过程。但也应注意到,新生代导演基本放弃了第五代的“文化寓言”模式。不同于后者不甚明晰的时代背景,新生代导演的空间构形虽然经由魔幻式描绘而显得不完全真实,但其时间指向却深深锚定于当下。他们对间离化真实的表现,传达出潜隐于魔幻表象之下的“隐隐作痛”以及蕴含于灰暗故事中的悲怆诗意,进而形成了现实主义路径的一种当下性深化。
教育
Select
教育
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范式转换视角
罗华陶
2020, 0(1): 73-81.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视,本科教学改革陷入“范式”困境。传统的行政管理、教学、教学评价三种范式造成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常规性制约”,这种制约的积累产生“共谋”与“弱者的反抗”等非预期“反常”,“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改革“危机”。通过转换范式,突破范式制约,消解“反常”和“危机”,是实现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
Select
教育
学院如何实现高成长——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的探索
李春林
2020, 0(1): 82-90.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院发展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选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案例进行探索性研究,引入资源基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多理论视角探究其成长历程。研究表明,该学院具有战略规划制定引领学院发展方向、清晰界定权责优化内部资源、构建外部网络获取稀缺资源的典型特征,支撑其发展的治理机制在于强有力的领导力、不断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及追求卓越的文化。据此,提出学院实现高成长的机理模型。
经济
Select
经济
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实证测算与方案模拟
刘鹏
2020, 0(1): 91-107.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与资本收入份额的显著提高密不可分,评估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并适时进行课税调整刻不容缓。基于CHFS2013数据,采用修正的MT指数和效应分解方法,对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中国个人资本所得税整体收入调节效果甚微,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税阶层累退性十分明显;同时,基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改革趋势,结合14种课税方案的再分配效应模拟,选择将个人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以及财产转让收入一同与劳动收入纳入“大综合”范畴,将财产租赁收入放在“小分类”类别的半综合征税模式,可作为中国下一步个税改革的优化选择。
社会
Select
社会
公共安全治理的理论范式评述与实践整合
颜烨
2020, 0(1): 108-118.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行动—结构—系统的视角,就公共安全治理提炼出行为理性、社会结构、风险社会三种不同但又密切关联的理论研究范式,从而提出与“器物本质安全”相对应的“社会本质安全”概念,藉此进一步厘清“标本兼治”中的“标”与“本”,一方面解构转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实践的迷思,一方面指导安全治本实践。理论范式的实践整合在于标本兼治,更在于社会本质安全建设与治理,实质在于社会建设。
Select
社会
网格化社会治理:理论逻辑、运行机制与风险规避
祁文博
2020, 0(1): 119-128.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网格化治理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探索方向,如何认识、理解以及评价网格化治理,将影响到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走向。从权力运行的向度建构“纵向权力—横向权力”的分析框架,运用此分析框架,对苏南N镇网格化治理实践进行剖析,结果发现:纵向权力强化的力度大大强于横向权力的扩展与参与,以致这种“权威依赖型治理”会带来社会空间挤压、技术凌驾于价值以及治理目标抵牾等风险,造成基层治理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紧张。化解网格化治理风险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统合起来,加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联动的共治模式,以社区协商促进基层治理公共性增长。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委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