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文学
  • 文学
    李小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代小说命名多有标识文体的"体字",以传、记二字为最。此种传统或袭自由《史记》确立的史书纪传之体,还可追溯到经部注疏中的传体与记体,这种基因也决定了传、记二体的文体差异。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传体重人,记体重事;故传体以人为主,叙事紧凑,记体列叙事件,结构散漫;传体多单篇,记体多丛集。章回小说在延续文言小说传、记二体各自特点的同时又有新变,由于各种原因,章回小说中传体占优,但因作品篇幅的扩大,传体亦必不能拘于一人之事,从而向记体倾斜;记体最初多为神魔类作品,后亦渐与传体合流。此后的翻译小说与早期新小说仍多笼罩在这一传统之下,随着西方小说文体影响力的日渐深入,这一传统也逐渐消失。
  • 文学
    彭利芝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北平辅仁大学毕业论文《西游记杂剧本事演变考》是民国时期一篇全面细致对《西游记》杂剧的本事演变进行考证的文章。它在孙楷第、郑振铎等先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西游记》杂剧的作者、名称、本事演变、人物故事等进行了深入探究,补充与完善了前人学术成果。它既具有典型的学生毕业论文的特征,又体现了民国时期戏曲故事源流考证研究的时代风貌。通过它,或可体悟顾随先生曲学研究理念对学生的影响。
  • 文学
    杨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科举考试的刺激下,南宋古文选家吕祖谦、楼昉、周应龙、谢枋得等检择出苏轼文中以历史人物论为主的篇目并施以评点。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揭示出苏文立意追求新巧奇险与行文富于转折波澜的特点,使得士子可以在研习苏文的过程中领悟时文写作的技法,从而在苏文与时文之间搭建起了一道桥梁。选家的编选与评点对于扩大苏文在南宋科场中的影响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子对苏文的理解。
  • 历史
  • 历史
    孟献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武周晚期至玄宗初,是唐朝政坛发生巨大波动的时段。在这一时期内,各政治势力间进行了剑拔弩张的对抗。张之辅的主要仕宦经历便在此时。从其墓志入手,对其任官时间进行考订,进而透过时间背后的历史信息发掘张之辅每一次任官的原因及意义。虽然研究对象是在朝中并未起到重要作用的"小人物",但见微知著,其仕宦经历关联着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制度运作等问题,可以为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提供新的细节。同时,墓志涉及的具体事迹也可以联系到德政碑的内容,对墓志书写方式进行再思考。
  • 历史
    闫福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内阁自建立以来就与六部尚书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两者之间的制衡性是明代皇权稳固的重要基础之一,因而明代一直保持着"尚书不入阁"的惯例。但是由于正德以降政局日趋混乱以及士大夫群体改革呼声的高涨,"尚书入阁"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直到高拱与张居正改革时期的内阁形成对六部的完全压制。这种变动虽然有利于士大夫主导朝政,但是却威胁到皇权,因此万历以后再次恢复六部尚书与内阁的分权制衡,不过也形成了仅由礼部尚书(包括南京)入阁的新规范,当然这种规范并非明文法规,不具有强制性,在崇祯末年内忧外患之下便再度被打破。但总的来看,六部尚书与内阁的分权制衡是明代中央政治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历史
    马金柱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清朝入关以降,一直保持着多条途径吸纳黑龙江地区索伦、达斡尔人留京效力。两族留京者户籍编入京城八旗满洲旗分,且由皇帝直辖;差职主要以选充侍卫、拜唐阿以及各精锐旗营前锋、护军起步,佼佼者又可通过军功迅速晋升,并在八旗体制内官居高位。他们身为清帝近臣又熟谙地方族群与社会,成为黑龙江地区治理工作的参与者,并凭借军事才能为近卫武装注入了活力,对京城八旗官兵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此外,留京机制对于深化索伦、达斡尔人的国家认同甚为有益。
  • 历史
    王志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世风沉沦与社会失范,陈天华和梁济先后都选择了有计划地投水自杀,并在死亡观念上达成共识,希望以此种方式实现生命超越,唤醒世人觉知。他们通过以死抗争之举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意识,虽然陈天华与梁济两人在国家解释路径和政治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是希望通过重新找寻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来规范社会行为,拯救世风人心。这反映了近代社会新陈代谢中,无论新旧知识人都无法与传统文化彻底割裂开来,即使在社会价值体系崩解时,传统文化仍发挥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 文化
  • 文化
    黄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考察"两汉以来"的巴蜀人才时发现,巴蜀文化在经学、文学等方面都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才,但"独不闻解书",直至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中国书法兴起和繁荣的关键期,都"不闻蜀人有善书者"。汉唐间巴蜀书法家的缺席,显示出巴蜀文化的演进历程与中国文化发展史的总体趋势颇不协调。书法史上巴蜀悖论现象的出现,恰恰反映了区域文化特质与区域历史进程的共生关系。巴蜀地区有书法而无书法家,不是巴蜀文化与书法文化不相容,而是汉唐间巴蜀历史曲折进程的副产品。当时精英文化家族的没落和衣冠世族的缺失,只是这一时期其书法不彰的直接原因,巴蜀地区动荡不安的历史才最终形塑了汉唐间巴蜀文化的独特风貌。
  • 文化
    付博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口传文本,都市传说具有鲜明的表演性、稳定性和警示性等特征。中日韩在历史与现实语境中有诸多共性,在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来说,中日韩都市传说正是对其共性与所遭遇困境的折射。中日韩都市传说大致可划分为"灾难预警"等六大类型,凸显了深刻的后现代焦虑。都市传说具有逃避与疗治的现实意义,对中日韩都市传说中恐怖叙述之虚像加以剖析,恰揭示出其背后潜隐的后现代焦虑之实景。
  • 哲学
  • 哲学
    卢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焦虑"都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萨特将焦虑界定为人在世的基本情绪,将其与人存在的缺失或虚无联系在一起,并将其视为人自由存在的模式,却在焦虑有无对象这一问题上陷入摇摆。拉康则将焦虑视为触及实在的情绪,认为它与人在身体层面的某种缺失和创伤有关,而作为这种创伤的印记与重复,焦虑的对象所引发的诡异体验恰恰得以彰显人在与大写他者的关系中作为欲望主体生成的历史及其存在的真相。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启示下,通过对萨特等存在主义者关于焦虑的哲学思考进行创造性的重构和发展,拉康得以进一步揭示焦虑可能具有的存在论内涵与伦理学意蕴。
  • 经济
  • 经济
    张幼林, 刘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形势下金融对于北京的建设、发展、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北京金融如何发展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研究表明,京沪金融差距已经并将进一步拉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京沪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对北京金融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 经济
    金竹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国务院2016年着手构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关于政府采购、财政奖励或补贴以及涉及减免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政策措施就成为被审查的重点领域。研究发现,由于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关系的立法不够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不够健全等原因,造成工作实际中地方财政部门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把握不准确,工作中面临诸多问题和疑惑。通过研究进一步理清现有公平竞争审查标准中涉及财政部门的具体规定,为今后完善财政部门建立自我审查制度及财政补贴政策专门审查标准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