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稿
  • 专稿
    陈平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1925-1926年留学北京期间,曾向他任职的东北大学申请经费,制作了包含八部分共117图的《北京风俗图谱》。文章考察青木教授“感到非常自信”的“直接让北京人画中国北方的风俗”到底是如何落实的。其中牵涉传统中国的岁时记、名胜图、礼俗志、外销画,以及三百六十行如何因场景化的呈现方式而重新焕发生机。这位博学深思且才情洋溢的汉学家,其借助风俗图谱传递出来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特殊视野、民俗学及艺术史趣味,值得我们关注。
  •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兰旭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上海市苏州河和美国西雅图市杜瓦米什河的治理案例比较,发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呈现出明显的生命运动特征,亟待一个整体理论对治理元素加以整合,进而对治理实践做出更具针对性的解释、分析和指导。引入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框架后,在时空硬约束、治理主导力、组织聚合网、发展标准轴的原理指导下,对当代中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出五项整合策略:完善规划法治体系,实现目标整合;加强政府控制聚力,实现组织整合;构建多元协同网络,实现功能整合;统筹管理资源分配,实现路径整合;注重创新循序而进,实现技术整合,增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可持续性。
  •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张明皓, 叶敬忠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层政府的环境治理实践始终嵌入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情势之中。基于山东省中镇“污染搬迁”过程的实地研究发现,环境利益冲突引动乡村权威结构分化,基层政府为整合乡村权威结构以快速推进环境治理任务,经历了从精英合作到体制控制的策略演变过程,其整体表现为“行政吸纳社会”的实践逻辑。基层政府行政吸纳的后果是在乡村社会建构了环境治理行政化的格局。基层政府应合理调整环境治理的权责分配体系,完善环境合作治理的体制机制,在有效推进环境治理和民众获得感提升上实现双赢。
  • 文学
  • 文学
    吕冠南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西汉学者韩婴所撰《韩诗内传》与《韩诗外传》是汉代《诗经》学史的重要著作。《外传》以较完整的面貌保存至今,学界对其研究已较为充分。而《内传》在宋代已经亡佚,保留下来的佚文较少,文本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清代学者对其性质的判断有所偏差,进而导致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皆未得到妥善的解决。从汉代史家对《内传》的可靠记载入手,结合先唐古籍划分内、外的通例,辅以可信的《内传》佚文,对该书的性质进行更加准确的界定,以廓清前人对该问题的误解。
  • 文学
    张知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柳宗元的散文在后世的批评话语中毁誉参半,到清代仍是如此。作为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对柳文的接受是一个低开高走的过程。方苞对柳文非常不满,刘大櫆、姚鼐之后,对柳文的评价褒贬并存。曾国藩推崇柳文不遗余力,此后,桐城派对柳文基本持肯定的态度。桐城派逐渐肯定柳文,不仅有追求阳刚文风、逐渐接受骈文的原因,也有对柳宗元政治遭遇以及古代历史书写的反思。梳理桐城派的柳文接受史,可以发现古人的评语有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谨慎利用。
  • 文学
    彭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石一枫的《借命而生》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叙述警察杜湘东与逃犯许文革、姚斌彬的复杂纠葛,探讨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到90年代的市场经济,再到21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个人命运与时代转型密切联系。小说试图通过追溯历史来完成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反思,并为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提供文学的可能性。
  • 历史
  • 历史
    叶烨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公使钱最初被设定为用于州郡招待过往官员,但在实际操作中又逐渐衍生出迎送到罢守官、馈赠邻近州郡守官及资助游士等近似功能。公使钱用于守官到罢迎送,源于熙宁变法中迎送制度与公使钱制度的合流;公使钱用于馈赠邻近州郡守官,源于早期公使酒制度不完备导致部分州郡长官向邻近州郡转让公使酒;公使钱用于资助游士,源于实际操作中的逐步试探,某些关键案例在其间起到标志性的导向作用。特定契机引发制度变异,始料未及的时势变化则助长了变异的后果,最终导致南渡以后公使经费大量流失。
  • 历史
    宋晓希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皇帝用赏赐的形式将御书颁之天下名山寺观,以求其墨宝能够永久保存并传之后世,同时皇帝也借助御书将帝王权威向地方社会渗透。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寺观创造出了营建御书阁这种安奉御书、因应皇权的新形式。以普惠寺为例,地方官员、寺院僧人和地方大姓协同营建起御书阁,并在南宋时期再次翻修御书阁。寺观不仅在御书阁的建筑形制上注重体现御书的神圣性,在话语建构上也意图彰显御书的神圣性。御书阁最终融入寺观景观之中,成为地方社会彰显皇权的一个政治符号。
  • 法律
  • 法律
    梅锦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颁行的《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将贩毒人员持有毒品的行为一律推定为贩卖毒品,实际上是对该类犯罪的举证责任进行了重新划分,虽有助于从严打击毒品犯罪却难以避免侵犯人权的危险。由于毒品的特殊性,吸毒人员有大量持有的内在需求;“控制下交付”“特情引诱”的运用,也大大降低了司法机关对毒品犯罪的举证难度;此外,中国对毒品犯罪的制裁一直采用重刑主义的立场。这些都显示了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够合理。在综合考量毒品犯罪侦查难度、打击毒品犯罪现实需要以及保障人权等因素的基础上,有必要严格限制推定的范围,并以明确列举的方式规定推定的情形;同时,应将当事人一方排除贩卖的证明标准由“确有证据证明”降低为“有证据证明”。
  • 社会
  • 社会
    杨磊, 王俞霏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结构具有模糊性、混合性的特征,以成员权界定为主轴的股权划分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关键。基于湖北省京山市城畈村的案例研究,发现集体股、基本股、劳龄股和贡献股的设置呈现出“多元赋权”特征,遵循着经济层面的还权赋能、社会层面的实质公平和治理层面的有序稳定的多重逻辑,集体资产成员权被内化为可量化、可折算的经济利益。“多元赋权”改革方案实现了农民个体与村庄的利益联结,重塑了乡村治理权威和秩序,激活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案例研究表明,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改革应尊重乡村社会内部多样化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米提斯”的渐进式力量,实现产权结构与乡村治理秩序的统一。
  • 社会
    班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现代化进程,一般农户通过经营家庭予以积极应对,包括对家庭目标的调整、家庭资源的优化运作、家庭伦理与结构的调适。以代际合力为核心的经营家庭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推动了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的能动转型。农村家庭依靠内部团结合作达成有序发展,使得其转型展示出韧性与活力。然而,农村家庭的顺利转型离不开村社集体与国家的制度支撑,这些制度是中国农村家庭完成转型与发展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