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社会
  • 社会
    韩嘉玲, 余家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超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下,出现流动儿童为接受教育在城城间流动的新现象。这一流动方向有别于流动人口在城乡间“钟摆式”的流动轨迹,挑战了既有研究中农民工家庭成员单方“留守”或“随迁”的二元叙述。新型城镇化下中小城市落户政策与面向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产业,为流动家庭的子女教育提供了新选择,产生再迁儿童“离城不回乡”与回流儿童“回流不返乡”现象。通过解释农民工家庭子女教育抉择背后的内在逻辑,彰显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市民化的潜力。
  • 社会
    陈仁兴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家本位”传统与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背景下,基于深度访谈资料的质性分析,探讨残障儿童父母抗逆力生成的基本逻辑。研究发现,父母在获悉孩子残障后经历过震惊怀疑、抱怨自责、恐惧无助等主要反应后,虽然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心理负担、残障污名与社会排斥等风险因子,但父母通过积极的正向认同、认知重构与适应性改变,逐渐接纳孩子残障的命运,并培育出克服逆境的抗逆力。基于此,建立以残障儿童家庭为中心的全面的社会支持体系,重视社会工作的积极干预成为抗逆力培育的可行之策。
  • 教育
  • 教育
    王文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部高校异地办学政策与中国高校异地办学实践的脱节,既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对高校异地办学行为进行合理分类,深入分析其异地办学的行为动机,全面评估利弊,才能对不同类型高校异地办学行为作出正确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合理调整高校异地办学政策,使之更符合中国高校发展现实,在有效维护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公平配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教育
    孙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双一流”建设强化了高层次人才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推动高校教师流动的外在驱动力。然而,高校教师无序流动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加剧人才市场恶性竞争,阻碍人才资源优化配置;造成“削峰填谷”效应,不利于“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增加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困难,影响教师队伍稳定;人才向下流动渠道不畅,高校教师职业风险性凸显。对此,改革考核制度,遏制“唯帽子论”引发的高校人才异化流动;对人才流失高校适度补偿,保障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相对均衡;加强“外引内育”,推动人才增量式发展;完善校内人事制度供给,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应是纾解高校教师流动困境的可选路径。
  • 文化
  • 文化
    施晔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无论通景画还是贴落画,在中国都有悠远的历史,然而中西合璧的通景贴落画却是相当晚近之物,出现在清初欧洲传教士画师入宫御用之后,乾隆帝更是其忠实拥趸者。通景贴落画于17世纪下半叶西传后,凭借其东方风情及西画基因在启蒙时期的欧洲大受追捧,豪掷千金购求者有之,殚精竭虑仿制者更多,成为风靡当时的“中国风”(Chinoiserie)艺术的独特分支。这一视觉语言的跨文化传播展现了西方接受者对异域中国的憧憬及想象,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源语言的折损及对原文本文化意义的多元解构。
  • 文化
    佘国秀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风”以强劲之势席卷了英法等欧洲国家,同时也促成了欧洲世界对中国形象的集体再想象。20世纪的西方汉学家、艺术史家在撰写中国艺术史的过程中,面对中西方翻转了的文化势差和影响格局,徘徊在西方中心主义与反西方中心主义之间,对“中国风”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叙述方式:正叙述、反叙述与空白叙述。三种叙述方式包含了西方学者对历史上中国文化的西方影响以及中国艺术成功实现他国化的认同、否认与回避态度,体现了叙述者的文化逻辑以及被叙述者在“凝视”机制下的镜像特征。
  • 文学
  • 文学
    阳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古代“屈宋”并称的话语传统,大致经历了南朝首肯、唐代批判、宋人重估、明清确认四个阶段。“屈宋”并称在客观展示批评家褒贬态度之际,也隐藏着某些不公平的对待。这种不公平性主要表现为宋玉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判定。以古人比较两位作家是否齐名并价为例,可见“屈宋”并称让宋玉依附于屈原的光环而存在,以致容易被遮蔽而丧失其独特的文学意义。基于“屈宋”并称之外,关注单独评价宋玉的文论话语,得以窥见文体交叉视野中的宋玉、作为赋学祖师的宋玉以及引领文学风尚的宋玉,藉此证实宋玉作为战国文学大家的显著地位。我们应一改文学史中介绍宋玉轻描淡写的做法,认定宋玉的代表作应包括其他多种。
  • 文学
    岳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从画家创作的角度呈示晋宋时期关于道教“仙山”的想象与观看。云台山“神圣空间”的构建,视觉隐喻的表达,既是一种宗教体验,也是这一时期山水视觉审美意识的显影;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等画论则在理论上展现山水审美观看意识与视觉美感的生成。考索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等文论,可知根源于道教的“存思内视” 的山水审美想象与观看,最终如何转化为纯粹的文学思维与视觉审美观念。
  • 历史
  • 历史
    万义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960年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的投票结果表明,美国力主的缓议案政策将难以为继。1961年,英美着手酝酿新的对华政策,英国首先提出中进台退方案,遭到美国等盟友反对。继而,美国提出继承国方案,也遭到英国等各方盟友反对。随后,美国提出重要事项和委员会结合的新方案,英国权衡之后选择支持。在台湾地区同意放弃否决外蒙古加入联合国之后,美国抛弃了委员会方案。英国为了不得罪各利益方,选择了骑墙策略:既支持苏联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权益的提案,又支持美国的重要事项提案。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能进入联合国。1961年英国的政策转变表明,英国不再完全支持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成为大势所趋,未来美国为了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需付出更大努力。
  • 历史
    范晨星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1778年美法结盟是美国赢得独立战争胜利的关键,法国的突出贡献与“盟友”形象深深植根于美国公众的心中。随着美国革命的胜利与法国革命的深入,两国的亲密关系也随着共同目标的消失与国内外局势的变动发生了变化。作为美国建国初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与外交事件,发生于1793年的以法兰西共和国首位驻美特命全权公使热内不断挑战华盛顿《中立宣言》、威胁美国国家利益为核心冲突的“热内事件”,直接导致了美法关系的走远。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是美法关系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而且对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外交路线的选择也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