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北京社会科学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格式规范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0-07-16
专稿
文化
文学
哲学
社会
教育
法律
全选
|
专稿
Select
专稿
晚清北京女学人物发覆
夏晓虹
2020, 0(7): 4-20.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女子社会化教育发端之际,北京曾经出现过60多所女学堂。参与其事的女学先进,姓名与事迹至今已多半湮没。本文选取其中三位,即郑天挺的母亲、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陆嘉坤,梁漱溟的母亲、北京外城女学传习所监学张春漪,以及捐献遗产以兴办慧仙女工学校的蒙古族妇女慧仙,从负责教学、学生管理与捐款人的不同身份,力求还原晚清北京知识女性与北方女学展开的细节。以此揭示晚清女学界中强烈的合群互助意识,彰显北京女子学校区别于南方的生存状态。
文化
Select
文化
现代性的内生与外溢——民国天津高校新文学活动研究
何睦
2020, 0(7): 21-30.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文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以后,地方高校在新文学由北京向全国扩散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接作用。以天津为例,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等高校为新文学在津的创作、审美、传播、研究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平台。同时,新文学的实践主体也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史精英下移至普通知识青年群体。这一群体通过对城市日常生活、公共领域、社会情绪等投以文学关注,得以将视野延伸到象牙塔外,加入属地城市现代文化的构建进程中。
文学
Select
文学
江永、方苞京师之会的书写与汉宋之争
任雪山
2020, 0(7): 31-39.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乾隆五年,江永尝至京师,与方苞论学三礼,此事后世书写不断,成为清学史上一大公案。汉学家们称方苞为学自负,大折服于江永;桐城派人则认为双方皆畅然满意。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方苞本人未有相关记载,而江永视之为人生大事。对各方观点影响最大者为戴震,其褒汉贬宋之意,或可视为清学史上汉宋之争的滥觞。正是通过持续的历史书写,江永、方苞京师之会彰显出恒久的学术魅力。
Select
文学
明清时期“选难于作”说刍议
郑雄
2020, 0(7): 40-52.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宋以降“选家”与“选本”的大规模出现,在基于选本“求精”目的而强调文学审美的价值评判的引导下,宋元之际产生了“选难于作”说这一颇具特色的文学批评论题。此说在明清两代获得积极关注而相关论说也愈趋丰富。明清士人在延续宋以来直接着眼于选本“求精”目的的探讨之外,又延入了“知己难觅”心理与孔子“删述”精神这两个观照视角。前者依旧归于选本“求精”目的的讨论,后者则跳出了这一界域限制,将阐说从文学审美的层面抬举到了接续“道统”与实现“教化”方面,对于在传统文学批评体系中提升“选难于作”说的价值有着独特的意义。
Select
文学
异趣——清初宋诗风尚中《积书岩宋诗删》对宋代诗人的选择
王先勇
2020, 0(7): 53-62.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积书岩宋诗删》是清初顾贞观编选的一部宋诗选本,这部选本体现了顾贞观与当时宋诗风尚的不同。在当时评论和选本均没有看重王安石诗歌的情况下,顾贞观竖起了推崇王安石诗歌的旗帜;在朱熹诗歌价值被其理学家身份所掩盖时,他发掘出朱熹理学诗之外的理学家诗歌的价值;在对刘克庄诗歌评论少而选本选入多的情况下,顾贞观更突出肯定了刘克庄诗歌观念重“变”的价值,挖掘出刘克庄诗歌描写日常生活和时事两方面的价值。以顾贞观《积书岩宋诗删》为代表的宋诗选本,在清初对诸多宋代诗人诗歌评论很少甚至缺失的情况下,展示了清初诗人接受宋诗更为丰富的一面。
Select
文学
清代辞赋中的江南书写与审美观照——以《江南春赋》《杏花春雨江南赋》为中心
郭薇
2020, 0(7): 63-76.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书写“江南”的赋作较之前代数量众多,其中《江南春赋》《杏花春雨江南赋》创作数量之丰与时间之长尤为引人注目。与诗词中“江南”指代的模糊性相比,清代赋中的“江南”有明确的指向性,其区域与历史学家从地理疆域、社会经济角度划分的“江南”既有重合又有不同。清代江南赋书写了以杏花春雨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自然之景及以金陵为中心的六朝文化,在对历史的追忆与唤起中流露出感伤的情感基调,呈现了一个辞赋书写中的“文学江南”。
哲学
Select
哲学
黑格尔论罗马精神危机——以1821年《讲演手稿》为中心
赵培楠
2020, 0(7): 77-87.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黑格尔在1821年手稿中,以关于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为线索,揭示了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中的救赎辩证法。罗马知性宗教在有限和外在的目的格局中看待上帝,把上帝降格为围绕人类目的旋转的外在手段。人失去了与上帝内在贯通的力量,在精神上陷入上帝已死,再无救赎的绝对痛苦中。自身彻底丧失的绝望困境促使意识向普遍的思维回归,扬弃自身的有限性和外在性,为人与绝对本质的和解提供了精神契机。黑格尔以知性宗教体现的抽象生活形态为精神标本,意在揭示启蒙教化的困境,提振现代人统一的生活格局。
社会
Select
社会
“中产阶级”概念的双重意蕴与关系取向
高勇
2020, 0(7): 88-96.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米尔斯的经典文本入手,指出“中产阶级”概念当中包括结构位置和价值期许的双重意蕴。没有切实的结构位置,价值期许就失却了具体的担当者而悬在半空;但没有价值期许,结构位置也就元气消散而徒有躯壳。中产阶级研究在当下中国情景中的根本困扰是,内含在“中产阶级”概念中的结构位置与价值期许的双重意蕴在现实中并非稳定地耦合在一起。解决上述困扰的现实办法,不是使中产阶级概念“操作化”或“指标化”,而应当是立足于具体的结构位置,然后从不同结构位置彼此如何“看待”的关系视角去考察结构位置与价值期许之间的动态关系,去考察对“中产阶级”的社会认知在这种动态关系中如何逐渐沉淀凝结。
Select
社会
HIV感染者的脱域与再嵌入社会生活研究
周红莉, 张卓
2020, 0(7): 97-109.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安东尼·吉登斯的“脱域”与“再嵌入”框架下,扎根于HIV感染者的网络社群进行观察及访谈。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HIV感染者逃离附着于身体的人际线索,与原有的社会关系、制度系统及行为逻辑等多重现实脱域,呈现出空间上从现实转向虚拟、身体上从在场转向缺场的动态过程。HIV感染者重构了信任机制,通过情感沟通、社会互助等行为再嵌入“线上”社会生活,形成了自我认同及新的文化表达场域,建立了乌托邦式的交往空间想象。同时互联网也给HIV感染者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危机,以致其身体在线上线下交流中呈现出多重社会意涵。
教育
Select
教育
课堂场下的学生沉默:诱因与对策
时广军
2020, 0(7): 110-118.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探索启发式、参与式、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中,学生沉默成为一大阻碍。从“场”的概念出发,可以将课堂视为学生所处的关系性空间。在课堂场中,沉默是学生“低位置感”的外在表现,也是学生渴望的“利益诉求”,“课堂规则”和“场边界”会驱动学生走向沉默。对此,建议以“主体间性”为理念方向,缓解课堂位置感差异;以“话语价值”发现为目标指引,激发对非沉默的利益向往;以“规则创新”为环境支持,释放课堂规则活力;以“边界弱化”为着力点,减少话语边界的隔阂。
法律
Select
法律
认罪认罚从宽视阈下的量刑困境与优化路径
张金科
2020, 0(7): 119-128.
https://doi.org/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刑事诉讼法》已经确定被追诉人认罪认罚之后可以从宽处理,但这种程序性激励的从宽后果并没有在实体法上得到追认。认罪认罚从宽虽兼具程序与实体的双重属性,却无法获得与自首、坦白等法定情节的同等法律地位。试点过程中“程序从简有余、实体从宽不足”的弊病在全面施行之际仍然存在,并随着在重大刑事案件中的扩大适用而不断放大。值班律师为被追诉人提供帮助的“缺乏实质化”并不会因辩护律师的身份获得而明显改观。辩护人提出量刑意见的“议刑权”无法与公诉人发表量刑建议的“求刑权”等质齐观。为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确实施与健康发展,应当在《刑法》中将认罪认罚确立为法定减轻处罚情节。控辩审三方需建立沟通机制,确保认罪认罚的量刑法律后果在司法机关形成共识。律师应加强量刑辩护预期管理,树立针对不同程序区分辩护的格局观。法院应当坚守量刑裁判的主导权,强化对文书量刑部分的充分说理。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主编在线办公
编委在线办公
编辑在线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