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5年, 第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16
      

    专稿

  • 全选
    |
    专稿
  • 专稿
    陈平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研究”的可能性…………………………陈平原(4) 晚清以降,“北京”作为一个学术对象经历了从野史轶闻到资料整理到笔记考辨再到博士论文的逐步演进,其趋势越来越学院化。二十年来,笔者一直关注以北京为代表的都市建设、都市生活、都市文化以及都市书写,探索由“北京文化”起步逐渐走向“都市研究”的北京研究之路。具体做法是倡导人文学者走出书斋,从历史与文学角度兼及对这座城市的真实感受出发,以“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为中心,先后举办了五场学术会议,四轮大学课程,出版了十种“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并指导了十位博士生撰写相关论文等。
  • 宁俊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代文章理论观念的提出与变化,往往有学术思想变迁的理论基础和推动作用,诸子学的影响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清代诸子学研究逐渐兴盛,章学诚、刘师培身处不同时期,二人自觉将诸子学与文章学的思考结合起来。章学诚明确提出战国文章在文章发展史中的地位问题,刘师培则承接章学诚,明确阐发了战国文章的价值,这一论述直接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散文史研究;章学诚围绕战国诸子对文章体貌流变的论述略引端绪,之后刘师培则站在文章发展史的高度,由“辨章学术”从而梳理文章发展之源流、规律,这是当代研究值得借鉴的新视角。
  • 汪艳菊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李贺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取法南朝诗,在其写女性生活的艳诗中表现最为突出。与前人学习南朝民歌或宫体诗模拟篇章、流于形似相比,李贺艳诗之取法南朝民歌、宫体和文人乐府,或延伸其诗意,或化用其素材,或借鉴其手法,其诗中明丽润泽的水乡风光、青春恋情,其有关闺阁场景及美人装束、情态的绘写,都可从南朝诗找到渊源。只是与南朝诗人摹写艳色闺情以为玩赏的做法相比,李贺诗在艳色丽藻中融入了诗人对女性心绪、处境的同情及自我的人生体验,渗透了政治讽喻之意。李贺艳诗创作有意回归南朝,与他所处时代上层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关,这一做法经后来温庭筠等人继承并在花间词中得到光大。
  • 庞明启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诗歌酬赠是以诗歌创作为手段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以礼尚往来为隐形规则,由此产生了具有酬赠承诺性质的“诗债”之喻。它是指在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之后,未能及时酬答,如同负债。通过长期的反复使用,“诗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比喻体系,在频繁的诗债索、偿活动中,既有友情与闲情之乐,也有诗债大量积压与偿还急迫之苦,而后一种心态更加鲜明强烈。因为当诗成为必须往来酬酢、索偿的人情债的时候,作诗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身不由己的应酬,带来了相应的苦恼。也有人对诗债保持理性的态度,索诗时不咄咄逼人、有所节制,偿诗时合理有序、随机应变,有效地减轻了诗债之苦。除了人际关系中的诗债之外,人们还通过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为诗债中的相关方,完成了一次次诗歌酬赠的假想,显示了诗歌酬赠之风的心灵化。
  • 邱诗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仪式具有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仪式书写作为刘醒龙小说《天行者》里的一种重要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是文本意义赋予和内涵阐发的途径。小说《天行者》通过相关仪式的书写,在对民办教师的主体地位、人生价值、现实存在、历史境遇以及尴尬身份的探寻中,揭示了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民办教师的边缘身份和失语存在,写出了民办教师生存的沉重与悲凉,表达了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仪式书写是对社会身份认同的探求,是对民办教师期盼归趋官方体制的表达,成为表达诉求的一种途径。
  • 朱季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国社会中,社会转型对于妇女的要求与海外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传入导致妇女与学龄前子女教育的传统关系发生变化,两者之间产生矛盾。民国学者对此有相当的认识并剖析其原因,提出“良母教育”作为调适两者矛盾的方法。
  • 杨猛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载泽主政度支部期间从清理财政和整顿盐务两方面推进财政改革。一方面,他力主采取强力措施,在各省设财政清理局,简派财政清理官执行清理任务;另一方面,他推行以中央集权为旨归的盐务管理体制改革,清理盐务积弊。载泽改革财政包含“求新”和“谋权”双重面向,既是以立宪财政新制取代传统财政旧制的改良,又是少壮亲贵崛起后重新划分权力利益格局的尝试。由载泽改革财政可以窥见,少壮亲贵集团的崛起改变了清末政治常态。
  • 郑小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刑部是“天下刑名之总汇”,刑部堂官作为部务的决策者,对本部的政务与人事两方面都负有责任。刑部堂官的人选,清初以开坊翰林为主,乾隆中期以后逐渐转变为兼用翰林和本部秋审处出身的司官。此外,刑部又形成了由“当家堂官”在部坐办看稿的行政模式。晚清当家堂官的权力愈发集中,诸堂“因其人而生权力”。除“六堂”,刑部在乾隆以后还长期存在大学士管部的情况。乾隆年间的管部大学士掌握部内人事大权,嘉庆以后则逐渐虚化,对部务的干涉较少。总的来说,清代刑部“法律知识主导权力运作”的人事安排符合刑部执法谳狱工作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刑部的法律专业化进程。
  • 王显国,李延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洋铜是清末铜元原料的主要来源。洋铜进口的研究是中外贸易史和货币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清末铜元资料及海关史料的梳理,探讨清末洋铜的需求与进口等问题,发现清末铜元的铸造使得洋铜需求剧增。1900-1911年,清政府从日本等国进口大量洋铜,为铜元的兴盛与推广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铜元铸造总量较大,弥补了流通中传统铜钱的不足,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之一。但铜元激增与贬值也给当时的经济民生带来不利影响。
  • 叶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学场景上,柏拉图最有影响的自然哲学对话《蒂迈欧》与他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对话《理想国》联系紧密。这引发我们关注《蒂迈欧》的写作意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西方古今政治哲学共同的首要问题是哲学与礼法的关系,即“苏格拉底问题”,故有必要探究令苏格拉底问题得以诞生的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尤其《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为了更好地理解《理想国》,不可不探究《蒂迈欧》的写作意图,即探究柏拉图的两个主角苏格拉底与蒂迈欧的关系。事实上,由于与礼法构成张力的本来就是自然哲学,故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的内核正是某种自然哲学,且可能接近于蒂迈欧的自然哲学。
  • 经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月风暴发生之后,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思考,阿尔都塞于晚年正式提出偶然相遇的唯物论,以反对目的论国家观。一般观点认为,从阿尔都塞的前期理论背景来看,阿尔都塞以“唯物论”确认了经济基础是人们政治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意图以人们对自由价值的追求凸显人的选择的优先性,避免历史领域的主体性丧失。但是,这种看法却忽视了阿尔都塞的真实意图,即利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瘫痪的有利境遇,联合各种进步群体从事政治实践活动的本意。而造成这种“误认”的原因便在于其理论自身包含的“张力”。
  • 王欢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天概念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代表了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先天概念的内涵经历了从康德的先验主义、舍勒的直观经验主义,到杜夫海纳先验的经验主义的转变,代表着从主体性哲学走向主体间性哲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
  • 余雅风,茹国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家教育”是区别于学校教育的教育形态。随着义务教育阶段 “在家教育”案例的不断涌现,“在家教育”是否为实现义务教育的另一形式引发广泛讨论。通过对北京市“在家教育”案例的调查分析,探讨“在家教育”立法的现实诉求及其合理性,结合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相关立法进程与法律条文,试图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在家教育”立法的框架。
  • 杜谆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寻求合作、共谋发展,但事实上二者之间是一种貌合神离的共存状态。过去与将来、民间与官方的时空关系,造成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已经发生、现实中依然存在的兼容困境。为实现合作共赢,要打破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不相为谋的惯性思维,探索、创新二者之间互惠互利的有效路径,进而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 2015, 0(12): 12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